失業問題持續惡化,今年三月失業率達百分之五點八一、失業人數六十三萬、受失業波及人口一百三十七萬七千,都創歷史新高,而且相較於亞洲鄰近國家,我國失業率「遙遙領先」。
主計處公布勞動的多項數據都「破底」,而民進黨公布該黨所做的調查,失業率卻高得驚人,「百分之九點才是民眾心目中真正的失業率」。
失業人口如此多,相信不少人會面對失業者,我在待業中,碰到親友時他們會關懷幾句,雖是人之常情,但千萬別以為是在打氣,因為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報載董氏基金會統計,失業者最討厭聽到「指責型」與「詢問型」語句,包括「你這米蟲」、「你有沒有積極在找呀?」、「在哪高就,找到工作了嗎?」毒舌傷人,會讓失業者一肚子火。
據統計,「你這個米蟲!」是讓失業者最冒火的語句,不過,據人情義理,會這樣指責的,可能是父母等長輩,一般朋友大概不會如此白目,父母雖愛之深責之切,但仍要避免情緒性字眼。
至於詢問型,「你在哪高就?找到工作了嗎?」有三成一的失業者對這些話反感。也許說話的人是出於關心,但失業者可能備感刺耳,親友說話前應三思;至於鼓勵型的「別擔心,慢慢來」、「有工作就好了不要挑工作」,縱然受用一些,但對有些失業者來說,也無異諷刺。
總之,對失業者的詢問、鼓勵等話語都不易討好,遑論反諷、自誇的「真好命、不用上班了」、「你不用受老闆氣啦」、「找份好工作不如釣個金龜婿」,更會讓失業者「內傷」。
失業率很高已是不爭的事實,除了政府要努力挽救,民眾不要對失業親友「落井下石」,「指責型」千萬不要,「鼓勵型」與「詢問型」也希望能字斟句酌,「我會幫你注意有沒有工作機會」,才最受用。
鄭勇韋(北縣汐止/待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