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一個社會成長課程,在上課的過程中,學員之間會互相分享因為課程的成長經驗,從中,我觀察到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許多大企業家的子女與家長的關係好像都不太好。我想,這應該是大企業家在忙碌之餘,不得已只好忽略家人,減少陪伴家人的時間,而因為打拼事業,使得身心疲倦之餘,無法好好提升與家人相處時的質感所致。
在分享的過程中,有一個故事是令人振奮的,那是一位爸爸的親身體驗:他是大公司的董事長,跟進入高中就讀的女兒完全無法溝通。最近,他運用上課學到的方法,極力的改變自己與女兒相處的方式。現在,下班回家後,也不再問女兒功課和成績了。有一天,他甚至提早下班,親自去接女兒下課,然後藉口自己肚子餓了,要求女兒陪他去吃點心。
父女倆一起來到女兒最愛的速食店,一起享用女兒最愛的漢堡。據董事長爸爸自己形容,這些東西他平常是絕對不吃的,每次到國外出差,他寧願自己帶泡麵去,也不上速食店吃漢堡。但是這回,為了女兒,他寧願犧牲一下。
女兒一開始覺得父親很奇怪,為什麼和平常的作風有著南轅北轍不同。但是在閒聊的過程中,女兒慢慢的放開心防,後來聊著聊著,父女倆就談到了女兒對未來的規劃。過去,女兒面對類似的問題,不是回答還沒想,就是撇下一句:「你不要管啦!」可是那天,女兒反而徵求父親的意見與想法。父親於是就各個層面分析給女兒聽,女兒仔細的聽著父親內含深厚社會經驗與愛心的分析。之後,父女倆開心的吃著冰淇淋,還談到女兒的交友狀況等等。
短短一個多小時的父女時間,融化了隔閡,交融了情感,增進了了解,父親大呼時間過得太快,卻也覺得這對他而言,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因為跨出這一步,才有了與女兒談心的機會,這一個多小時的父女時間,使得所有的改變都有了極高的價值。
現代家庭由於經濟因素,父親或母親必須努力的求事業發展,父母陪孩子談心的時間於是相對減少,難得親子相聚,許多父母總是把握時間對孩子耳提面命,可是,孩子心中的想法與感受呢?
我想,要提高親子之間相處的品質,父母應該先放開自己的心胸,親子一起去做孩子會感到快樂的而不是父母想要孩子做的事情。特別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如何讓全身充滿叛逆因子的孩子願意跟父母聊天,真的需要父母多用一點智慧來經營。不要以為一切都太晚了、都來不及了,只要父母多用一些心,我相信不管親子之間裂痕有多深,都應該是可以彌補的。就像那位董事長爸爸一樣。或許您覺得要自己像董事長爸爸那樣為孩子改變自己,實在有損當父母的威嚴,那麼不妨試試小卡片、小紙條或電子郵件,只要願意做,我想一定會有辦法,一定會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