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經由媒人牽線,我和內人交往不久,即發現我們出身的家庭結構有相當大的歧異:我家是父系社會,她家是母系。
我們有相同的不幸際遇,父親都已過世多年了;兄弟妹均成群,她家由寡母撐持,我們家則由長兄呵護。她是大姊,使命感冶鍊出他潛藏的專斷獨行個性;幸好我排行老三,較能逆來順受,所以自信能以愛心和耐心來化解異見,構築幸福的家庭生活。
儘管如此,婚後我們仍然無法避免的,會為某些事情的決定和交談時的語氣而起爭執或衝突;還好我們都能保持「君子風範」,僅止於口頭,從不動手動腳。她脾氣較剛烈,發怒如閃電霹靂,來得急去得快;我較柔和,卻如水底爛泥,雖不易生波,但翻騰起來則難平伏。
通常都是她先發作我忍讓,一旦我也被激怒,輒得由她先低聲下氣來緩和氣氛,收拾殘局;然後再平心靜氣進行溝通、檢討,彼此調適。
因為我們有一共同默契:愛我們的家,全心全意為家付出;所以攜手走過二十六個年頭的婚姻生活,在漣漪偶泛中反而平添不少情趣,共同建構了幸福美滿的家庭,撫育了三個亭亭玉立的女兒─兩個白衣天使、一個現代花木蘭。
近年開始涉獵佛書,無意中發覺自己在經營家庭生活的過程中,一路走來,竟是不知不覺奉行著佛法僧團大眾共修的基本守則「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全然是「有心栽花」種下的善因,所收穫的「柳成蔭」善果。
原來佛法中的「六和敬」,居然是營造家庭和諧氣氛,建立幸福家庭的妙法波羅密,雀躍之餘,特為文野人獻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