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水被板塊阻擋,無處宣洩,於是從花東縱谷湧出大坡池和溼地,也孕育了池上鄉的米國文化。
我站在兩大板塊碰撞的衝突線上,一腳踏的是菲律賓板塊 ;另一腳踏在歐亞大陸板塊。
我們生存的地球表面,是由幾個懸浮移動的板塊拼湊而成。板塊與板塊之間互相漂流、碰撞、推擠,造成火山、斷層、地震,以及海升陸沉的現象,再由風、雨和氣候雕琢,形成高山、平原、深谷,並且造成今日的地景、地貌和生物的分佈。這樣動亂的禍首,是從大西洋海底裂隙酖酖中洋脊裡溢出來的溶岩,不斷噴發冷卻、膨脹擴張所致。各大板塊從地球紀元以來,一直紛攘不安原是有跡可循,不過漂移的說法,人類原本無從體會,只有板塊在推擠中釋放蓄積能量時,天搖地動甚至毀天滅地,才會在地表上造成一些恐怖的印記和條痕。
板塊漂移中最不可思議的現象發生在台灣島上,兩大板塊碰撞在一起,經過推擠、皺摺與一番沉降、隆起和海遷陸移之後,竟然在一個蕞爾小島上交頸而眠。也就是說,小小的台灣島上竟然同時擁有了兩大盤谷世界,而花東縱谷竟是兩大板塊連接的地方。縱谷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是歐亞大陸板塊,東邊的台東海岸山脈則屬於菲律賓板塊。
表面上板塊運動與我有何關係?實際上卻是台灣自然環境和島民生活型態的肇造者。
海岸山脈靠近縱谷的山腳下有一小山坡,咸信這裡是菲律賓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推擠所引起的小皺摺,也是蓄勢待發的最前方。山坡上的植被、果園、雜木也和台灣各地沒有兩樣。由於景觀不錯,也有人在這裡經營民宿招徠旅人。從山坡上可以俯瞰縱谷,也可以遙望中央山脈。山脈地下水伏流,被這個板塊阻擋無處宣洩,於是從縱谷湧出形成大坡池和鄰近溼地,也孕育出池上鄉的米國文化。種種蛛絲馬跡都可以證明這個偉大的地理現象,以及它潛在的能量。
山坡上有三株姿態優美的苦楝,她們站在一頭睡獅的頭頂,處於一觸即發的火線上,也像是充滿能量的女妖,擁有開天闢地的破壞和創造原力,迎著風向世界招展,招展…。
而眼前所見卻只是天行健與四時變化,以及安祥、悠閒、樸實的典型農村生活。在這個地質上分裂、融合、衝突又獨立的地方,特別想到了台灣地位歸屬中分分合合的紛爭,站在板塊運動的作用力上相互叫罵,就如同螢火蟲正對著太陽發光一樣毫無意義。
倒是讓我想到了烏頭翁族群地理分布的奇特現象。特有種烏頭翁和常見的白頭翁同屬於鵯科鳥類,習性、食性都相同。然而烏頭翁卻只侷限生活在台灣東南一隅,黑白兩者涇渭分明。牠們是乘著板塊列車陪嫁過來的嗎?從本位主義的眼光來看,也許可被稱為「外籍新娘」、「菲佣」或「偷渡客」,但是在自然史中,烏頭翁早已成為道地的「台灣特有種」鳥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