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林小姐問到:她母親今年七十多歲,經過醫師診斷是退化性關節炎,請問什麼情況下才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
衛生署新竹醫院骨科醫師施國正指出,膝關節腔內的關節介面可以分成三部分,即膝蓋骨與股骨(大腿骨)的髕股關節(簡稱PF關節),及內、外側的脛骨(小腿骨)與股骨的股脛關節(簡稱FT關節)。
如果關節炎的變化已惡化到至少兩個關節介面的間隙狹窄到2mm以下,則才考慮手術的可能性,此外也要考慮病人的疼痛程度,是否無法接受藥物治療或藥物治療無效,另外病人的活動能力與病人的身體狀況,與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期望也要列入考慮。
至於年齡的考慮則以六十歲以上為原則,可以達到八十歲以上,但對一些比較嚴重的關節炎也有例外。
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慢產生、逐漸惡化的關節疾病,與過度運動、肥胖、個人體質、年老或關節受傷有關。初期的症狀是呈現酸痛,膝關節本身或附近的肌肉變緊,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病患上、下樓梯感到吃力或酸痛,甚至會發現要從低一點的椅子起身有困難,當然更談不上做蹲下起立的動作。
輕微的膝關節炎是可採取保守的療法,也就是減少膝關節的負荷,例如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少去爬山,少做蹲的動作或劇烈運動像是跑步或慢跑,節制體重也是須要的。對關節要有保暖的措施,如果須要長期在冷氣房內工作,也要穿上衣物避免冷氣直接吹到關節。
此外可熱敷或接受物理治療,增強肌力以減少PF關節的負荷。戴上護膝對關節也有減輕疼痛作用,如果還不行則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少數藥物治療無效,關節炎嚴重的病患才要考慮手術。
但是在人工關節手術之前,也有一些醫師會建議採取關節鏡手術的方法,對病患的關節做清洗與擴創,以減少關節的發炎。
至於需要做人工關節的病患,則一定要經過醫師的診治,且將病患的X光片及送審的資料,送到各區的健保分局做事前專案審查,通過之後才可以進行手術。(記者李宇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