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小說家常新港在創作上向來著眼於「生存體驗」的探索。他的作品往往採取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思維,刻畫人們的內心孤獨和個人在各種環境中的衝突,情節有時溫馨、有時荒誕,但都不乏譏諷與調侃。在他的《一隻狗和他的城市》(民生報,二○○七)這部幻想小說裡,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卡夫卡式的「變形」領悟,只不過這次不是人變成蟲,而是狗變成了人。

話說一隻住在下水道的狗,在一隻神奇蚯蚓朋友的幫忙之下幻化成一名少年,穿過「人孔窗戶」來到人居的城市,開始了一段不尋常的經歷。他保有狗的本性酖酖喜歡吃豬骨頭,信賴該信賴的人,懷疑該懷疑的人,遇到糾紛就用咬屁股的方式來解決酖酖但這座城市對他來說卻如同一座「鳥」城市,到處都遇得到一些「鳥人鳥事」、「鳥言鳥語」和「鳥規矩」。
儘管如此,狗少年並不後悔變幻成人,因為這座城市仍給了他一種「純淨的嚮往」,就像他住在寄養家庭時,有一次被妹妹豆子眼裡「閃動的物質」所感動。那是狗少年在這個「人的世界裡」想要找尋的東西。
說到這裡,我們大致能了解作者在這部小說裡為什麼花那麼大的力氣讓一隻狗幻化成人,到城裡來走一遭。這層寓意的發掘關乎作者經常採取的存在主義思維,而它可以分作兩個面向來說:
一、只有在變換常規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看清自己的生活 :
當一個人還是人的時候,他習於日常的一切。可是當他變成一隻蟲,思維就不得不變得敏銳,以往熟悉的那些事物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這是卡夫卡在《變形記》一書中給我們的啟示。
在《一隻狗和他的城市》這部小說裡,作者使用了「狗眼」的敘事觀點,就是要幫讀者來看看自己屬於人的生活。大家想必也都看到了,在人的生活裡,荒謬性居多。
二、人的一生在於追求本質性的存在價值:
人生固然荒謬性居多,但無可迴避的是對於存在價值的本質性追求。這裡所說的「本質」不同於傳統的本質主義,它要你正視的是這個現實世界,時時關注每個變動的生存意識和生存情境,而不是要你明明已經在活還要去想是不是「永恆性」讓你活著。
在《一隻狗和他的城市》這部小說裡,狗少年所投注的正是一種正視現象世界的生存行動。他不斷審視各種生存環境,為自己的行為下定義,直到發現「純真」是他在這個人世上應該追求的價值。為了這個目標,他要繼續追索下去。
狗少年這樣的追索得付出什麼代價呢?
為了找他,他的家庭成員相繼來到城市。他的姊姊因恐懼人類而喪失智能、終至死去,而爸爸被人捕獲、剝成一張皮。狗少年為此悲憤不已,發誓不再吃肉酖酖他似乎開始有點懂得什麼是「人」了!
統觀這名狗少年在這個「人的世界」的遭遇,我必須說那是一個悲劇。不過我也得坦白的說,這個悲劇十分的壯麗,壯麗得甚至讓人感到欣喜無比。弘一法師在圓寂的時候說:「悲欣交集。」這是真正活過的人才有的感覺。流浪在這荒謬的人世,直到不能再走的一刻,不管「純真」有沒有找到,我想狗少年應該都會有這種「悲欣交集」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