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的派別很多,像是常派、崔派、馬派、閻派,王海玲都買了帶子聽每個派別的唱腔風格,看身段手勢,王海玲表示,台灣最早有女王唱片出版戲劇的錄音帶,所以很多戲是聽會的,有「花木蘭」、「荀灌娘」等常派、崔派。像「紅娘」就是模仿常派常香玉,「對花槍」、「二度梅」則是崔派。
這些年在唱功方面,王海玲不停鑽研,也悟出心得,她說,原本傳統豫劇都是使用假嗓來唱,後來有些前輩是由京劇轉唱豫劇,為將就他們,就把唱腔降低調門,變成用本嗓唱。兩岸開放後,豫劇隊聘請了大陸老師編腔,由於大陸演員都以假嗓唱腔為主,因此編腔老師都用降E調編,台灣演員用本嗓唱就遭遇問題;由於板胡拉不出降E調的高音,加上我們習慣用本嗓唱戲,很多高音無法轉換,後來王海玲花很多心思研究,終於能讓真假嗓轉換運用。
王海玲表示,豫劇隊後來請大陸耿玉卿老師編腔,沒想到「慈禧與婉兒」的第一段就大幅編寫了要用假嗓的唱腔,王海玲深覺唱得吃力,後經耿老師指導找共鳴位置的方法,真的就省力許多,王海玲表示,以前用本嗓唱幾天嗓子就啞,現在找對嗓音用法,不費力就可唱好
;而蕭揚玲也指出,當她演「唐伯虎點秋香」時,使用真假嗓轉換,受到挫折,之後也是經過大陸老師指點,才知如何用嗓子,現在聲音掌控得宜,唱腔進步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