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視覺障礙(簡稱視障)者在台灣以從事按摩業比例最高,但他們不是只能從事按摩業,他們在藝文、教育、電腦作業領域也興致勃勃,且比正常人傑出,然而視障者的就業發展難以穩定持續,因為社會大眾並不了解他們的狀況,幸好政府和民間非營利團體合作,努力打造視障者就業環境。
要為視障朋友爭取就業人權,須先了解他們的世界。據內政部統計,至九十七年底,登記領有殘障手冊的視障者有五萬五千五百六十九人,失明原因以糖尿病為主,而少子化現象讓「中途失明」的盲人是台灣主要視障者,台北市勞工局表示,視障包括從小和中途失明兩種,及全盲與各種程度弱視。
受委託協助重建的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個案管理員莊惠琦認為,一般人常誤解視力有問題就什麼都做不了,因此協會希望幫助「非從事按摩」的視障者找到適當工作,並學習電腦操作。在訓練上,協會主任柯明期表示:「中途失明比從小失明還難走出陰霾,人會因比較心理而產生痛苦,自我接納的心理建設最重要。」
其次,視障的「社會重建」在正常人眼中,是不易理解的,例如他們的學習內容有使用MSN和SKYPE,使用點字機或基礎電腦,人際溝通學、煮飯燒菜和「定向行動訓練」,柯明期解釋,社會重建意味謀生的基本能力,及獨立自主的程度,像他就能獨自在家生活,或是作料理,「只要經過訓練,沒有不可能的事。」
「職業重建」則是重頭戲,柯明期認為,視障者以教育、音樂維生絕對是少數個案,多數仍從事按摩,但協會能幫助他們謀得「電腦文字編輯」和清潔、加油等勞務性工作;在職業重建階段,電腦仍是學習重點,只是從基本的盲用語音電腦,改成OFFICE軟體、OUTLOOK使用;三個階段要不斷交織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