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期間,妮娜以一己之力在法國鄉間成立了「妮娜之家」,收容那些戰火下倖存的孩子,讓他們能有安定的生活,繼續學習與成長。
然而,當猶太孤兒從德國被送到這裡時,原本在「妮娜之家」的孩子卻無法與這群遭遇納粹摧殘的小孩相處。在水火不容、衝突不斷中,妮娜費盡一切努力讓孩子們學習如何以愛與包容和平共處,最後,他們終於學會尊重彼此,彼此相繫相扶成長。
原訂三月二十日「全球法語日」在台上映的《妮娜之家》,因故移至五月中旬演出。這部以真實戰爭做背景的影片,看過的人都不禁感動且深思。
找對方法
生命自然會有出口
為何我會對這部影片特別有感觸呢?主要是因為春節前後,台灣好像染上自殺潮似的,讓人看了心驚又心痛;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有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竟然如同在人間蒸發了一樣,死後一年才被人發現。相較於台灣社會的自殺潮、人際疏離等怪現象,電影《妮娜之家》描述在無情戰火下,妮娜用愛與堅持,讓一群如同孤鳥般的孩子們,擁有家、擁有食物、擁有歡笑、擁有未來,就格外令人感動了。
看看台灣這些帶著一家人走上自殺絕路的案例,常常是脫不了經濟因素,大人覺得人生完全沒有機會和希望了,就拖著孩子一起赴黃泉。然而,人只要活著,就有無限的可能,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解決的;電影《妮娜之家》的導演,拍出了充滿希望的人生光明面,讓我們由那些猶太孤兒身上看到:不管經歷過多麼悲慘的痛苦,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找到方法,在恐懼之後重生,找到生命的出口重新出發。
發揮善小力量
打破人際疏離
咱們台灣政府新上任的蘇揆曾說:「不能為人民打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是政府的恥辱。」此話一出,讓大家燃起不少希望,相信蘇內閣一定會有所作為;但我們尋常小老百姓可不能只等政府行動,除了自己要奮發努力,也應該將一己的熱力、能量和關懷,散發給四周的人,千萬不要再讓台灣社會重演一家四口自殺一年後才被人發現的慘事。
其實,台灣有愛心的平凡老百姓到處都是;譬如今年元宵節前夕,我和家人一起到高雄佛光山禮佛賞花燈,最感驚訝的,就是山上怎麼會有這麼多志工!因為有他們歡喜付出、不計酬勞的服務,才能讓洶湧的觀光人潮非常便利、潔淨的在山上或親近佛門、遊賞嬉春,而不覺擁擠與吵雜。
這個小例子,讓我看到台灣志工那麼多、愛心那麼多,固然可喜,但是顯然我們做得還不夠,如果我們不看輕一個人的「善小」力量,只要在嘆息人際關係疏離、人情澆薄之際,能夠起而行,勇敢發揮雞婆精神,多多關心周遭的朋友,一通電話、一句問候、一個擁抱,就能讓一個最沮喪、最無助的家庭,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呢!
我總覺得人生再有難過的關卡,也不及殘酷戰爭的無情考驗。因此,我也和影片中的妮娜一樣,深信只要有愛,人對於未來一定能夠重拾希望,忘卻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