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糾紛件數劇增 虛坪問題最嚴重 公設比暗藏玄機 消費者吃虧 不利房地產回溫
有人從房市最近逐漸熱絡,認為景氣有回溫跡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伴隨房屋交易量翻揚,公平會近期裁罰房市交易衍生的糾紛件數,也令人怵目驚心,光是第一季就已超過了前年全年,其中尤以「虛坪」問題,損害購屋人權益最嚴重。
台灣房地產市場長久以來隱藏的虛坪相當驚人,「公設比」計算方式也暗藏玄機,使得民眾常感覺買入的建物坪數,與實際可運用、居住坪數有很大落差,但消費者投訴「吃虧」案件卻多數不成立,因為依據現行法規:「建築物使用執照竣工平面圖載明為陽台、屋簷或雨遮者,得以附屬建物登記之。」換言之,雨遮、屋簷、陽台、屋項突出物等高占交易坪數三、四成的「附屬建物」或「公共設施」,是合法可登記的交易範圍。
或許有些民眾認為,消保會已公布定型化契約,消費者只要注意挑選公設比較低的房子,就不至於吃虧,其實也不盡然,因為一般公設比的計算,分母除了主建物、「大公設」外,還可加上「小公設」,及其他各個附屬建物,若建商把分母擴大了,民眾買到公設比低的房子,反而更貴。
受全球金融海嘯波及,國內景氣低迷,政府為了鼓勵國人購屋,帶動經濟復甦,陸續推出多項優惠措施,例如青年安心成家住宅補貼方案、整合住宅補貼方案、兩千億優惠房貸等,但目前房價高居不下,一般受薪階級想擁有自己的房子非常辛苦,如果再以虛坪計價,並加灌不合理的公共設施,對購屋者無異雪上加霜,也不利房地產回溫。
呼籲政府應盡快修訂「地籍測量實施規則」及「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法令補充規定」,明確規範建物產權登記範圍,以建物使用執照核准圖所登載的面積,作為產權登記面積的上限,一則可降低購屋糾紛,二則可與國際房市交易以「實坪」計價的通則接軌,不要讓外國人笑台灣有「黑心房市」。
趙麗雲(台北市/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