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要說明一件事情,而事件當中的成員超過一個人時,我們會盡量不使用「他耟她」去表示某一個人,而是直接說出那個人的名字,這樣才會更清楚,且減少使用代名詞的錯誤。

一位女士指著她的狗對我兒子Christopher說:「Lucky。」我那二十三個月大的兒子回答她:「狗。」那女士又說:「牠是Lucky。」我兒子又說:「牠是一隻狗。」女士不放棄:「Lucky、Lucky。」我兒子提高了音量:「不對!牠是一隻狗。」並試著為自己辯護。我站在一旁聽他們之間的對話,很清楚他們之間為什麼無法達到共識。所以,我彎下身對兒子說:「Christopher,這隻狗的名字是Lucky。」Christopher當下就轉過身,叫那隻狗:「Lucky。」 (圖/尤俠)
那位女士感到有點疑惑,但是她很快就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我對她說明,為了要很具體、確實地傳遞我們的想法及概念,通常我們在家裡都會盡量把話說完整。這樣可以減少錯誤或詞不達意,也可以減低對方的誤解。以這件事為例,在那位女士的心中,Lucky是狗的名字,但對我兒子而言,這隻有生命的動物是一隻狗,而不是Lucky。
我第二個女兒Victoria經常說:「弄一下」或「那個」。這樣使用語言的方法是非常含糊不清的。特別是因為我們在家中同時使用國語和英文這兩種語言,所以需要在溝通的時候更為具體。我和外子投入了很多精神在幫助她建立詞彙能力,更重要的是協助她使用動詞,例如:削蘋果皮、切水果、開罐子、關門等。特別像是國語的「開」跟「關」既可以用在把門窗「打開耟關起來」,也可以用在把電源「打開耟關掉」;但英文前者是用to open/to close,後者則用turn on/turn off。所以愈具體的使用語言,可以讓我們更正確的完成工作。
當Victoria說:「那個」的時候,我都會問她:「哪一個?」並確認她所告訴我的是該物品的正確名稱。必要時,我會協助她學習一些專有名詞。在這過程中,她增加了詞彙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她會使用正確的詞彙來指稱她要談及的物品。我會如此要求孩子,是因為含糊不清會製造困惑,有時候還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某一天早晨,我叫大女兒Sabrina起床準備上學時,她哭了。我問她為什麼不開心。她說她不想去上學,因為她不想上電腦課。我安慰並提醒她:爸爸曾陪她一起去上電腦課,經過爸爸的觀察,她是可以掌握電腦課的。而且,我還稱讚她在家裡自己完成所有電腦課的練習,以增加她的信心。可是她仍然很不開心地說:「但是我不想要去電腦課。」我問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Sabrina說:「我就是不想去。」我說:「這還不足以成為一個不上課的理由。爸爸和媽媽可以幫助你,但我們得了解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才能想出解決的辦法來。所以你必須要好好解釋,是什麼原因讓你不想上課。」Sabrina看著我,她了解因為自己沒有把話說清楚,所以不可能不去上課,只好起床準備上學。
在我們家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任何一個人要說明一件事情,而事件當中的成員超過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盡量不使用「他
耟她」去表示某一個人,反而會直接說出那個人的名字,這樣才會更清楚,且減少使用代名詞的錯誤。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你怎麼可能不了解我在想什麼?」我常想,如果這個人從來不把自己的想法說明白,別人怎麼可能了解他在想什麼。因此,為了讓其他人了解我們,知道我們在想什麼,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及概念表達得更清楚、明確。
好的溝通技巧其實沒有特別的秘訣,就是要很明確及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親愛的家長們:我們要確認,我們是使用正確的語言跟孩子說話,而且這是我們的責任,因為我們是孩子的最佳楷模。投入多一點精神跟你的孩子溝通,多花點時間教育孩子。你、你的孩子及整個社會都會因此而獲得更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