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緣美術館高雄館開館一周年了,高雄館主任妙仲法師特別安排周年館慶特展,法華經像一乘作佛「造像。刻經。寫經」展覽,四十年石雕創作藝術家廖天照老師,發願將《法華經》鐫刻在石頭上,迄今十五年,完成至二十三品,展出石刻作品五十三件,其發心令人敬佩。

有幸我和師父及吳寶童師兄到廖老師家搬運石刻經像作品,當日台北土城艷陽高照,廖老師說:「台北已陰雨多日,今日難得放晴,因緣相當特殊。」不然重達上百斤的石頭,在雨中搬運和包裝都是問題,而且沒有電梯,只能徐徐步下近二十石階。我們奮力搬運,原本手部已酸痛無力,最後卻愈搬愈起勁,將五十多件石刻作品,順利搬上貨車。(圖/陳信宏提供)
初次見廖老師和這些作品相當驚訝,廖老師以虔誠的心,將經文一字一字刻在石頭上,廖老師樸拙的外表和他的石刻作品相似,一個對生命藝術執著的藝術家,一心和大自然的石頭融合,像是表達了極高的法華三昧境界。
古樸厚實的石雕作品,無論佛首或經文都能讓大家用心去體會,進一步去體證《法華經》的精神內涵。因參與搬運《法華經》作品,讓我有因緣閱讀《法華經》,也再次對生命產生另一種感動。同修蔡芬芳和兒子陳賢倫也參與經文拓碑工作,一家三口變得容易溝通,孩子功課也較穩定。
讀到《法華經》記載的諸位菩薩,不畏任何挫折障礙,矢志度眾,無論百千萬劫都發願廣度群生,方才明白忍辱、精進的菩薩道,才是成佛唯一的「星光大道」。搬完這批石頭作品,我居然可以從不二門階梯一口氣走到大雄寶殿,不僅僅身輕如燕,健步如飛心中更充滿廣無邊際的法喜。
當日常生活遇到壓力、挫折,我常在《法華經》內找到解藥。也許我們抱怨度不了家人而生退轉,度不了怨親而生退轉,也許義工的工作,很多人做了一段時間就想退轉;但,《法華經》內的菩薩好像沒有「退轉」這二字。見到〈常不輕菩薩品〉中那些惡比丘,也許曾下過無間地獄,後來卻是法華會上大菩薩,也印證了「義工即菩薩」的真義;我發現「慈悲」最大的動力—菩提心的發起,才是《法華經》的真義。
我在這一檔的周年慶特展準備工作中,感到佛力的確不可思議,因參與搬運《法華經》石雕作品,佛法悄悄改變了我的家,改變了我很多觀念。(陳信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