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揚明無錫報導】你看過現刻、現印、現編的佛經嗎?大陸金陵刻經處「國寶」技師馬萌青進駐世界佛教論壇會場,現場展現手工雕刻經文技藝,再由印刷技師王小琴以墨水轉印到宣紙,最後編纂技師王東翠以針線將單頁經文集結編製成冊,一本全手工佛經當場完工。

金陵刻經處是南京的傳統印刷技藝,不但被大陸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也與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經院三地共同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日前初審通過,今年五月將進入二度審查階段。(記者黃揚明攝)
金陵刻經處是清朝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由楊仁山居士所創建,已有一百四十年以上歷史,原是居士道場及刻印、流通經書之處,目前隸屬於中國佛教協會,保存了古老雕版印刷、線裝函套等傳統工藝,且收藏木刻經文、佛像版片十三餘萬片,編印好的佛經,則送往全國各佛寺。
馬萌青是江蘇代表性印刷技藝傳承人,從事木板經文雕刻工作已近三十年。他說,早期雕刻技師得先將經文寫在梨木板上、再以手工雕刻,現在則有專業寫手負責書寫。
馬萌青說,手刻一塊經文印版,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很多細微處,需要極好的眼力及控制刻刀的手力,他現在已經超過五十歲,眼力大不如前,有時雕刻起來會有點吃力。
王小琴則以迅速手法將墨水均勻塗抹在木板上,一張宣紙放上後,再拿大紙鎮壓平,不到十秒,一頁經文順利印製完成,手工編印經文的品質與機器印刷幾乎不相上下。
由於手工刻、印經需花費許多時間,更要長期學習技術,馬萌青說,年輕一代較不願學習,目前只有一位學徒繼承,未來這個國寶級技藝能否繼續傳承下去,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