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個學生都不像我─梁志民的傳承語錄

郭士榛 |2009.03.29
687觀看次
字級


二○○九年三月,果陀劇場推出新戲「回家」,可是導演並不是梁志民,而是新銳導演李奕翰這個年輕的名字,梁志民是李奕翰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導演的指導老師,師承的關係,李奕翰導了果陀的戲,這是不是象徵果陀舉起「薪傳」重責的火炬?(記者邱麗玥攝)

果陀劇場負責人梁志民說:「所謂傳承,不是把自己現有東西原封不動往下傳,我不會想塑造多個梁志民,因為這不論對果陀或劇場環境來說都不是好事,所以希望每個學生都不像我。

果陀的傳承計劃,是希望讓更多優秀編導演人才能在果陀工作,提供他們一塊沃土,過去二十年果陀一直在做鬆土工作,現在開始深耕,十年後可以培植出來更多劇場優秀人才。」

教課重輔導

做一個好乘客

「傳承除了學術指導外,當然包括在專業劇場內累積的經驗,就是我走錯的路告訴學生,幫助他們不要走一樣錯的路,可是他們若執意要嘗試錯的路,就讓他們跌一跤,因為在學校內摔一跤無所謂,知道那裏痛,那裏有石頭,才會了解如何繞道而行,因此,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責任。」 (圖/果陀劇團提供)

梁志民指出,劇場內的傳道:就是教導學生一個觀念,認識劇場和演員、觀眾間的關係;授業部分:則因為導演是個微妙的藝術,沒辦法教,但可以學,所以和梁志民學導演的學生,必需先做過好幾齣戲的導演助理,多去幫別的老師做導演助理,或排演助理工作,由排戲經驗得到自己想要的專業。

至於解惑:當一個學生摸不到方向時,老師就必需拿個手電筒幫他照路,梁志民最常幫同學解惑的事情,就是不知畢業製作要做什麼戲,他就拿著手電筒幫學生挑劇本,要依學生的個性、長處做建議。

在做指導老師的時候,梁志民堅定表示,絕不做「後座駕駛」,他不直接給學生筆記,主要是在指導導演過程中看到問題,建議修改的方式。

教學重視以「中學為底,西學為用」,梁志民指出,因此像一般京劇的表演、聲腔、武功等,大一、大二都要打基礎。梁志民教學生很注重因材施教,他說:「不要把每個人都看成一樣。大概從七、八年前開始,教初級導演班會從十分鐘編小戲著手,課堂上我從不會給學生限定劇本,因為選劇本是導演功課的第一步,如果這件事還沒開始做好,或還沒開始想,就談不上如何當個盡責的導演。」

學會教育自己

建構專屬藝術系統

梁志民通常給學生的第一句勉勵的話,即卡薩爾斯這位大提琴家所言「我的老師教我最好的事情-我這輩子永遠要如何教育自己」也就是說,一位好老師教給學生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由生活、學習中,自我提升、自我逐磨,旁徵博引,建構自己的藝術系統,梁志民表示,每位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質感,如果十位學生,可以呈現十種不同質感的話,就會感到非常高興和驕傲。

方圓法度

幻化精彩世界

想成為梁志民的入門學生,必需符合他的一套規矩,因為沒規矩就不成方圓,「想成為我的指導學生,需在修課的班上,功課要前三名,或在課堂上表現優秀者,可以收為徒。我上課打分數是很嚴格的,而且有著諸多判定標準,若能在如此複雜的規矩下拿到高分,表示是很盡心盡力,就沒道理不收你。」第二項規矩是學生對自己導演之路的規畫。

至於第三項,梁志民表示,從來沒對學生說過,但認為是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同學在學校這個小環境中可掌握自己人力上的資源,當學生要導戲時,可以找到好的演員,梁志民很肯定李奕翰在這三方面表現都很好,特別是第三項,即便是在學校做小小的呈現,十分鐘、十五分鐘的片段,他找的演員,都是功課優並適合角色的人選。

會強調第三項的重要性,梁志民指出,因為這表現學生平時在學校的參與度,同時他也表示,一位好的導演,必需有好的眼力辨識好的角色,用什麼樣的演員來演。從不限定學生任何創意的梁志民說,「導演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作,而是每位導演要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面像,然後這個戲劇世界才會精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