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劇坊,今年歡慶三十周年,四月推「貓的天堂」打頭陣。卓明表示,當年,「貓的天堂」就是從吳靜吉給蘭陵劇坊的肢體訓練,發展成為一齣以肢體動作為主的戲,全劇的語言就是咪咪喵喵的「貓語」。但這次演出並不是重溫舊夢,而是要再次提醒劇場人別忘了「實驗精神」的企圖心。

民國六十九年蘭陵劇坊推出「貓的天堂」,在卓明的編創與當時雲門舞者陳偉誠的協助下,「貓的天堂」以動作取代台詞,以舞蹈表現情緒。
每位演員都是一隻貓,全劇充斥著貓言貓語和仿貓的優雅柔軟肢動:拱背、搔臉、翻滾、嘶叫、旋轉跳動,堪稱為台灣首部舞劇。(記者邱麗玥攝)
卓明說:「我喜歡演員沒有框框的限制,能夠不只用記憶完成角色的輸入,因此會找沒有戲劇經驗的人,他們背後的創造力很強,使得生命中形塑新的角色出來,這才是對自己很大的回饋。」卓明強調,這樣的劇場生命才可看到自己冒險的東西就是原爆力,因此卓明喜歡隨時可能產生變化的演員劇場。
卓明這次找來老友,也是資深劇場人王墨林跨刀,因此和三十年前演出完全不同。
卓明說:「『貓』劇不能說是經典,僅能說是代表那個年代的實驗精神特色,選擇重現,是我要反省當年的不成熟。」王墨林也以「卓明對八○年代的懺情錄」一詞來形容重演版的「貓的天堂」。
新版「貓的天堂」,卓明仍維持當年以舞入戲的呈現架構。但當年是一群蘭陵明星演員包括金士傑、劉若瑀、林原上等人演出,這次卓明則啟用自己多年來在南台灣培訓出的演員。
他說:「相對於北部演員身上有很多包袱、修飾,南部劇團演員的肢體,仍能看見類似八○年代的風格:大剌剌、不經修飾、有力量,較能呈現實驗精神樣貌。」
卓明指出,這次的舞者和演員,需有爵士技巧,因為有很多舞蹈動作,演員的演法也不同,用卡通誇顯方式做對比,是要放大能量,舞台設計也是另一種原創,包括劇情發展的畫面,以前的東西都不在了,只是貓的故事還在。
王墨林提醒觀眾,千萬不要抱著看經典重現的觀點看「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因為當年創作者又經歷二,三十年歷練,發生在劇場內,也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因此,王墨林指出,紀念「蘭陵」,其重要性不在於要重現,真正意義是蘭陵在不經意情況下,建立了重要劇場概念。新版「貓的天堂」四月四日在高雄至德堂首演,四月二十三、二十四在台北新舞臺演出。
吳靜吉簡歷
吳靜吉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紐約耶西華大學、市立紐約大學等校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政大心理系系主任、教授等、蘭陵劇坊藝術總監,著有:《青年的四個大夢》、《心理與人生》、《心理與生活》、《追求成長》、《害羞、寂寞、愛》、《人生的自我追尋》、《少年的十二個大夢》、《實踐大夢的人》、《生活中的藝術》、《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等書。
卓明簡歷
卓明,本名林啟星,政治作戰學校畢業,主修電影和劇場,曾和蘭陵、南風等劇團合作編導、製作並積極參於戲劇教學活動。編劇及導演作品包括:「新春歌謠音樂會」、「貓的天堂」、「演員實驗教室」、「代面」、「九歌」、「一條蜿蜒的河流」、「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錢字這條路」、「高富雄傳奇」、「封神榜」、「沙渦中的沙文」、「我的身體我的歌」、 「沙灘、檳榔、維士比」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