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明「通教」的三解脫門。
通教而言,說明苦諦及集諦,皆如幻化,即是「空門」。古《釋論》本說:「若觀極微色,則有十八空。」今本說:「若觀一端疊(氈),則有十八空。」(《大智度論》:「疊中有十八空相,故觀之便空。」)疊(氈)是假名,極微是真實的法,以此為不同。若得知此種意義,不管是假名或是實法,都是無自性空也。
假使尚未進入空門,觀照世間種種情想、戲論,皆具空相;若知道空本身,也是無自性空,是名「無相門」。空相雖然是空,尚須有觀照的智慧;空相既然已無能所,誰作空觀?是名「無作門」。
既然無作者,誰生起願求?又名「無願」。
通教的三解脫門,是站在「無生」的角度,來談此三門。
別教的三門,是以通相與別相來說明。通相,即是一般的三三昧;別相,以菩薩的「從空出假」作觀照。
一、通相:
別教「從假入空」證入真諦,名「空三昧」。
二乘也證入此空,猶有空相的執;而菩薩知空、不執著空,而以假觀利益眾生,已無空相執,是名「無相三昧」。
若菩薩進修中道,不執中、邊相,也不求中、邊,名「無作三昧」。
二、別相:
菩薩的「從空出假」意,善分別無量藥方、病狀,皆是假名;假名無實在性,沒有真實性故空,是名「空門」。
空尚且沒有空相,何況有假相?故名「無相門」。
空、假無相,也不願求知病、識藥,故名「無願」(無作)。(雖用藥方、知病狀,但知皆是空寂,是名不願。)
圓教的三昧,名稱雖然與前三教相前,但意義上大不相同。《大智度論》說:「聲聞緣空,是修三解脫;菩薩是緣諸法實相,來修三解脫。」有智慧的人,能見空及與不空。此空、不空,又名「中道」。若能見此「空與不空」,即見佛性。
《大般涅槃經》上有說:「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