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九七年格塔諾‧多尼采蒂生於義大利的貝加莫。家境小康,早期並沒有太多機會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九歲加入家鄉的聖瑪利亞大教堂唱詩班,同時學習鋼琴及作曲。
多尼采蒂的音樂天分被教堂的主持人邁爾所賞識,一八一一年在邁爾的支援及資助下,進入波羅尼亞音樂學院學習對位元法。
一八二二年他的歌劇《格納那達的佐拉伊德》在羅馬首演成功,奠定了成為歌劇作曲家身分。
接著下來,他為義大利多個大城市的劇院創作歌劇,每年平均有二至五部作品問世。《愛的甘醇》、《軍中女郎》、《寵姬》等都是佳作,真正被公認為代表作的是發表於一八三五年的《拉美莫爾的路琪亞》。
同年,多尼采蒂受聘為那不勒斯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並於兩年後擔任該院院長。這段期間他也曾數次受邀到巴黎指揮自己的作品。
多尼采蒂的作品風格屬於義大利式的浪漫主義。他以優美的曲調將歌劇演員的演唱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曲折委婉的詠歎或是生氣勃勃的高歌,多尼采蒂都達到美聲的典範。在樂器安排方面,他追求豐富的音效,以求達到和諧動人的成果。
他的早期作品隱約可見羅西尼的影子,隨後自我的風格逐漸明顯,還被後期作曲家如威爾蒂吸收,繼續發展得更完美。
他支援義大利的民族主義,歌頌反抗暴政的英雄。一八三八年歌劇《波利烏托》遭到禁演,加上妻子的逝世雙重打擊之下,多尼采蒂對音樂學院的職位開始感到厭倦,最終移居巴黎。
接著下來的幾年內,他的作品在巴黎、羅馬、米蘭,甚至維也納上演,其中要數《唐帕斯卡萊》最廣受歡迎。一八四三年開始,多尼采蒂陷入精神失常,接著又中風再加上癱瘓,幾經艱苦回到家鄉,於一八四八年逝世。
多尼采蒂這位多產作曲家總共留下七百多部歌劇、大量宗教合唱作品、獨唱歌曲、管弦樂曲、室內樂及鋼琴曲,豐富了古典音樂領域,為後人帶來多元化的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