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詩人朋友--雨弦,最近從公職崗位退休了,他選擇以中日對照詩集《生命的窗口》作為送給自己的退休禮物,也為三十五年的公務生涯畫下圓滿的句點。這位經常以「愛與死」為題,分享他徜徉詩海多年,對浪漫愛情及嚴肅死亡課題有所體認的詩人,利用公餘結合工作經驗寫詩,以此建立自信與成就感,也沉澱心靈、昇華情感,讓他的人生開啟另一扇美好的生命之窗。

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嘉義的雨弦,本名張忠進,唸完管理學碩士後,曾擔任高雄市殯葬管理所所長、仁愛之家主任、高雄市文獻會主委。能詩善畫的他,十六歲就開始寫詩,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詩運獎、國際桂冠詩人協會獎等大型詩獎,還出版多本詩集和詩畫集。
對於「愛」的看法,雨弦認為,詩即是愛的有形表現,可以是對自己的愛、對他人的愛,也可以是對社會、國家、世界的關懷大愛。只要「愛」縈繞心頭,就能揮灑出好詩。他不忘以自己為例,鼓吹寫詩的好處,結婚前以情詩攻勢,往來一百零八首情詩擄獲女友芳心,最終贏得美人歸,成為現在的「牽手」。
一般民眾的傳統觀念忌諱談生死、鬼神,但曾在殯葬管理所服務多年的雨弦,對於人生必面對的生死課題表現得灑脫幽默,他相信世上有鬼,因為鬼就隱藏在人們心中。他認為鬼非「可怕」而是「可愛」,他打趣說,不是常聽到老婆叫老公「死鬼」、爸爸叫小孩「小鬼」嗎?其實真正可怕的是「人」,所以有時鬼比人可愛多了。
雨弦進一步引述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泰戈爾「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如秋葉」等觀點,強調珍惜生命,努力活出自己,活在當下。只有生時美麗,死時才能圓滿,「死亡」就不是那麼令人畏懼。這種對死亡的深度思考與豁達態度,使得雨弦的生死詩,往往有一種頓悟的瀟灑與解脫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