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舉世聞名。在酒文化中,杯作為一種飲酒器,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不過,古代的酒杯名稱很多,造型各異。最初,通稱為「爵」,後常稱為「觴」,再後「觴杯」同稱,到了唐宋,則將飲酒器多稱為「杯」了。
酒文化中的「禮」,往往表現在祭祀和燕(宴)飲場合,這在先秦乃至秦漢時期最為突出。商、周兩代,青銅製作的飲酒器屬於禮器,有爵、觚、觶、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時,還有嚴格的尊卑區分。如:
在宗廟舉行祭祀,由於祭祀者的身分、地位不同,所持的飲酒器也不一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禮也。在飲時,要等主人先飲,客人才能動杯;主人喝乾了,客人才能乾杯。所謂「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公卒爵,然後飲」,禮也。在進食之禮中,葷素菜餚和酒漿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禮記‧曲禮》要求「酒漿處右」。《管子‧弟子職》稱:「弟子事師,飲時進食,陳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漿」的規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陳膳能夠定下常規。
在漢字裡,有些字是特用於祭祀和宴飲時某種行為和動作的,既表示禮,又形成儀。例如古人把斟酒叫做「壽」;滿杯以後,持杯一飲而盡,叫做「釂」。《史記‧武安侯列傳》記,武安侯娶燕王女為夫人,設宴,「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已魏其侯為壽」。壽,即上酒。這是記席間,主人(武安侯)和賓客(魏其侯)先後為大家斟酒入杯。
《漢書‧游俠郭解傳》,「解姐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釂,非其任,強灌之」。釂,盡爵也。這是記郭解姐姐之子仗著舅舅勢力,強迫人家喝乾杯中酒。
如今,斟酒已不用「壽」,偶言「上」,猶有古意;釂改稱「乾」、「乾杯」,變得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