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差5月下探1.2% 3月起進入房貸利率季調整高峰 情況恐更嚴峻
【本報台北訊】保險庫堆滿鈔票的銀行,將成新的艱困行業?多家銀行高層主管大吐苦水,五、六月分銀行存放款利差將降到歷史低點,銀行大做賠本生意,「金飯碗」就要變成「破飯碗」了。
國銀龍頭台灣銀行並出現罕見的連續兩個月虧損。
中央銀行資料顯示,九十一年全年存放利差高達三點一五個百分點,到了去年第四季時只剩下一點六一個百分點,幾乎呈現腰斬;預估今年五月將降到一點二個百分點,創歷史新低,銀行經理人都倒抽一口冷氣。
玉山金總經理黃男州說,信用風險、人事支出、業務維護、存款利息等都是銀行放款成本,國際上平均利差約二點五百分點,台灣卻不到一點七百分點,銀行經營艱難。
壞消息還沒完,三、四月進入房貸利率季調整高峰,五月分央行可能再度降息,屆時情況只會更糟不會更好。
銀行人士說,央行降息,各銀行都在當月立即反應,但房貸利率不同,除了月調的房貸戶外,季調的房貸戶多數集中在三、四月分調降。銀行資金成本降不下來,舊客戶房貸利率卻必須再降,存放利差勢再縮小。
中信金財務長許妙靜則感嘆,銀行面臨了兩面夾殺的困境。
銀行主管指出,銀行的每筆存款,如果都能放出去,一點六百分點的存放利差,扣除營業相關成本,可能還有些賺頭;問題在於,景氣不好,許多企業償債能力大不如從前,銀行想到放款就「皮皮剉」,因此存進來的永遠比放出去的多,爛頭寸都淹到肚臍了。
金融界人士說,一點六百分點的「利差」只是一個參考數字,有些民營銀行推出高利定存,存款利息遠超過同業,而放款利率也會依個人信用狀況和擔保品而不同,有些低利貸款利率不到三點五八,這樣一來一往,銀行實際利差更少。
令人擔心的是,「利差」除代表銀行獲利能力,也隱含銀行承擔風險的能力,利差太低意謂,銀行經不起倒帳風險,為避免被拖下水,銀行可能一面對債信不好的客戶抽銀根,一面卻流血殺價爭取好客戶,造成金融市場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