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再生 文化傳承

郭士榛 |2009.03.22
459觀看次
字級

「印尼人並沒有特意要將峇里島呈現出來,而因為峇里島風景美麗,人的個性可愛、溫和,風景容易變成畫作素材,音樂家也覺那裡音樂特別感人。一九三○

年代,當地編舞家慢慢用人聲取代鼓聲,也把其他傳統元素帶進來編舞,並以百人的人聲,編成壯觀舞蹈,形成是峇里島的特色,這就是傳統再生。」這是前蘭陵劇坊藝術總監吳靜吉談文化薪傳、再生時,所舉的例子。

吳靜吉指出,我們現在講文化創意產業,一定要由創意開始,這樣做出來的產品、作品才會和大家不同。即使是詮釋外來文化,也會因個人和詮釋方法的不同,而變成不同的組合,這就是所謂「傳統再生」。

吳靜吉說:「傳統是薪傳下來的智慧,再生就是用個人或當時的時空來詮釋這些傳統,結合出來就產生新的意義,這樣才能在世界立足」。

台灣若由藝術談薪傳,大家應多到文化現場去體驗;吳靜吉指出,文建會應將所有平台建構很明顯,讓大家都覺得藝術隨時可以接觸到。像巴黎,十八歲以下可免費進博物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所有的觀光客都免費等等,目的就是讓更多人可以進博物館。

龐貝度博物館內就有兒童博物館,讓小孩設計他的房間,就將背景和他要設計的東西,包括顏色、造型、形狀組合,馬上可看到結果,小孩很興奮,因為那是他自己創作的成品。而畢卡索博物館,會讓民眾假想自己就是畢卡索要怎麼去畫,有這種親身體驗,小孩將來不見得會成畫家,但會是最好的欣賞者。

吳靜吉表示,傳統再生的力量無窮,蘭陵的經典戲「荷珠新配」,就是由傳統京劇「荷珠配」改編而成;京劇中「雲手」很單純,但運用到雲門的白蛇傳中,一個京劇的「雲手」就可以轉化無窮,因舞蹈動作沒有限制,反藉這一靈感完成轉化,即使是太極導引也是藉傳統轉化成舞蹈「水月」,不論是優人神鼓、當代劇場都是傳統的再生。

吳博士說,「如果大眾都很喜歡看表演,一齣戲可以成為定目劇的固定演出,文化創意就會產生。我們常說台灣藝術都是『一夜情』,就像肥皂劇,一夜看完就結束,覺得非常可惜,台灣人在一年花用預算中並沒有看表演這項,可是紐約的朋友,每年都有固定預算要看表演。」

台灣因為升學導向,父母親對觀賞藝術表演並不重視,而學校藝術教育並沒有當成重要一門。其實在升學壓力下,藝術課程應最有趣,可舒緩學生壓力。藝術教育,除了培養藝術家或教授外,真正是要培養民眾的藝術涵養,常常人們出國會感覺在歐洲生活愜意舒適,這是他們在教育中對於藝術推廣的用心,讓民眾長年浸濡藝術之美,是很重要的一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