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30 吳靜吉與蘭陵的歷史新觀

郭士榛 |2009.03.22
1527觀看次
字級


一九八○年代創始的「蘭陵劇坊」無疑是觸發台灣人心中對表演藝術的火種,孕育無數劇場人。「蘭陵劇坊」所培育的許多劇場人才,如金士傑、卓明、李國修、劉靜敏(劉若瑀)、陳偉誠、李天柱、李永豐、趙自強、鄧安寧等人,在劇場界、教育界、文化藝術界繼續創作、發揮影響力。  (記者邱麗玥攝)

蘭陵劇坊創辦人之一的卓明指出,吳靜吉將他在美國「辣媽媽」劇團的經驗帶回來再反芻,開始展開工作坊有關聲音、肢體的能量,開創演員為主的劇場概念,使很多蘭陵出來的年輕人資源成熟,也孕育出不同於傳統話劇的劇場概念。資深小劇場工作者王墨林指出,不可否認這在七○年代尾是很重要的事,吳博士教人知道關於劇場的概念,大家才知道所謂劇團是什麼。

台灣劇團模式發展原點

在紐約「辣媽媽」劇團的工作經驗,讓吳靜吉希望回台灣後能延續,當時沒想到要做什麼,正好姚一葦找吳靜吉去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開課。也在種種因緣際會認識了金士傑、卓明。

卓明表示,由於當時大家都只知傳統話劇,又沒有老師教,而剛接手耕莘實驗劇團的金士傑也不知該如何開始運作劇團。卓明說:「吳博士的帶領很重要,雖是暖身,卻是產生動力的啟發。後來金士傑和卓明發展實驗劇場,有著很清楚的目標,金士傑認為,被吳博士訓練的成果應要有落實的作品『貓的天堂』。

吳靜吉當年都會親自示範貓的動作、聲音、肢體,那時的訓練就是無厘頭的發聲和肢體動作,所以當時卓明排『貓的天堂』很愉快,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成型演出,也造就後來戲劇創作的模式,若沒有集體訓練,大家南轅北轍很難形成劇場概念。」

吳靜吉認為,「蘭陵劇坊」能成功發展,主要是當時他們都住在一起,所謂創作和友誼結合一起,一群人聚集起來,有共同興趣、共同愛好、共同承諾,才有著一股凝聚力。

卓明表示,吳博士和蘭陵關係,並不像一般帶領劇團的老師,和學生密切結合。他一周二次上課,排戲時次數會多些,然吳靜吉早已存在蘭陵人的生活中。吳靜吉則認為,每個人都會創作,因為生活經驗都可變成創作素材,只要會結構劇本,演出就可形成。吳靜吉說:「每個人都有豐富經驗做為創作素材,這在台灣當時是重要的觀念,以前則一定要有文本才可演戲。」

時空變換 概念仍在

卓明說:「蘭陵給的就是原創性,沒有依附在已有的劇本。」,吳博士認為,重點在於這群人真的很喜歡演戲,又一起生活產生的力量,他們接受互相批評,同時又能合作,友誼絲毫不受損,他們有著團隊的化學作用!

八○年代台灣經濟繁榮,生活富足,整個社會充滿希望,王墨林表示,他參與「貓的天堂」是把蘭陵歷史記憶的門窗打開,形成對八○年代台灣劇場的重新反思。吳靜吉更強調,通過蘭陵來反思,場面要大,時間要大,空間要大,文化廣度要大,這樣台灣才有機會。

吳靜吉說:「每個人都有不同成長經驗,吸收不同東西,當他教給學生時,已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而學生又自己發展出一套;世代間不同,南北不同,學院派和非學院派訓練又各有特色,各人又不同,現年輕人有機會去國外旅行,也會看到不一樣的,然後轉化建構自己的風格。」

面對 處理 放下 再發展

「蘭陵劇坊」宣布暫停,吳靜吉承受很大壓力,但他認定,創作上有十年規則,若每個人都有很強的生命力在等待發展,蘭陵就可退一步,吳靜吉指出,所以要致於死地而後生,社會是多元性的,吳博士希望每個人都有其發展空間,以演員為主的劇團,自然會爆發出來,才會有其他團體的出現。

卓明指出,蘭陵早期吳博士加入後,很快就把劇場的父母角色傳承給蘭陵人,但最後卓明和金士傑沒有把握做好父母角色,卓明說:「經過自我放逐一段時間後,才知蘭陵的基因早在我們體內,除了找新的元素外,還有內心自我的質地結合後,形成新的狀態,現在若要我再去做個父母,會知道怎麼面對、處理、放下,再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