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楊姓讀者問:傳統推拿與物理治療的比較?
台大醫院物理師林訓指出,推拿按摩,是常見的中醫與民俗療法的手法之一。民俗療法是指有療效的治療行為,但其理論基礎又不屬於中醫或西醫的治療方法,即稱為民俗療法。
坊間常見的推拿,除了正統中醫的推拿之外,也以氣功養身、腳底按摩、美容理療等各式各樣的名目出現,而其理論依據則都是由中醫所發展出來的,是以經絡、氣血循環、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因此傳統推拿的部分以中醫的推拿手法來做討論。
物理治療則是屬於西醫系統,是由西方醫學所發展出來的,經歷的時間較短,在西醫系統中只有近百年的時間,而在台灣的發展時間也不過近五十年的時間。雖然時間較短,但是發展卻很快速,因為這些治療方法,都是經過許多的實驗才發表出來的。而西醫所謂的物理治療則是以肌肉骨骼、神經血管系統等人體的解剖系統為理論基礎。
屬於中醫的推拿,與屬於西醫的物理治療,到底有什麼不同。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中醫與西醫的理論有什麼不同。
中醫的理論是:人體中有許多經絡,氣血循著經絡而行,得以維持人體的生命與健康;若是氣血被阻,就會產生問題與疼痛,也就是中醫所謂的「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因此中醫的治療方式就以疏通經絡為主,經脈暢通,就不會產生疼痛。
推拿也是一樣,推拿的部位、手法的輕重,是依照經絡的走向、病症是虛是實來決定該補還是該瀉。這在實際上的應用,非常多變化,在這裡我們就不再討論。
西醫的理論是:找出問題的所在器官或組織,然後針對器官或組織來做治療。也就是先評估病患的問題是出在肌肉骨骼系統,或是神經血管系統的哪一個組織或器官,然後針對有問題的部分做治療。
舉例來說:中醫對於骨傷科的診斷較模糊,通常分為筋發炎、骨膜發炎等較大的項目;西醫的診斷就複雜得多了,即使是簡單的膝蓋痛,有可能是肌肉扭傷、韌帶拉傷、肌腱炎、軟骨磨損、關節炎、關節退化、坐骨神經痛所引起的轉移痛等,這些問題所需的物理治療項目不盡相同,所能做的運動、及日常的保健項目也都不同。
不論是接受哪一種治療,在治療前都應該有仔細的評估,然後根據診斷,給予適當的治療,才是正確的醫療行為。千萬不要隨便在坊間的國術館、跌打損傷或找整脊師做治療,在沒有正確診斷的情形下,是很危險的。(上)(記者李宇政整理)
讀者若有運動保健、傷害等問題,可寄信到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557號2樓「人間福報運動版」收,或寄至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註明「運動版」,每周六刊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