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吾人六道輪迴的旅程中,「得人身」已甚為難得,「聞佛法」則更為難能。故《雜阿含經》卷十五,有「盲龜洞天」之故事,指出「生為人身」的難得。
佛陀向比丘們說:
「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回答:「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遶亦爾,不必相得。」
佛陀即告訴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可知人身之難得為甚。
提到「聞法」之難,主要難在需有說法者的現世,方能有「聞法」之機。故佛經有「佛出世難」之說。《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上即記載「佛出世難」之難,即「人身難得,如優曇華,出時甚難。如是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出世甚難,人身難得。若無說法,則不可得盡生死苦。諸佛正法,甚深難知,若無佛者,云何聞法?若不聞法,則不能令眾生苦盡。」故佛門有「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世度此生」之偈。即指「人身」及「聞法」之難,此二者皆已獲得的我們,今時不向此身修行佛道得度的話,又更待何世方能有此殊勝之得度因緣呢?
我時常勉勵佛學院的學生:上課時,要珍惜常住及信施給予的「聞法環境」;出坡時,要感恩三寶及眾生給予的「修福善緣」;課誦時,要迴向護法及龍天給予的「壇場護持」;用齋時,要量思來處及檀那給予的「飯食不易」。
故,佛學院正是星雲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的理念,而創辦於人間之難得的「聞法善境」。是以,「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的善男子、善女人們,難道要等到自己皆已年老力衰,記憶不復時,才想到要來「度此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