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四天王又作護國四王、四大天王。四王即持國(東方)、增長(南方)、廣目(西方)、多聞(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須彌山四方的半腹,常守護佛法,護持四天下,令諸惡鬼神不得侵害眾生,故稱護世,又稱護國。四大天王也是佛教的護法神之一,在聖典中多處提到帝釋天與天王等眾護世護法的事蹟,人只要存善心、做善事,必能得到諸天神祇的護佑,如《禪宗決疑集》說:「學人必以五戒為體、十善為用,體用雙行,方成佛事。若盡世間人專持五戒、精修十善,各務本業,經營生理,謹身節用,孝養父母,是事尤感諸天八部下降閻浮衛護凡世,風調雨順、五穀豐殷、天下和平、庶民樂業。」此中「風調雨順」、「五穀豐殷」等福報,是每個生存在世者的衷心的祈盼,而佛教勉勵人們要以持守五戒為自修德業,以十善行來利益大眾,自然能得四大天王等眾的護佑,與廣大的民眾生活融合在一起。
三、韋馱與伽藍,韋馱又稱增養天王、韋馱菩薩,為佛教的護法神之一。原為戰神,有六頭十二臂,手執弓箭,騎孔雀。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於南印度,五世紀後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為伽藍之守護神,為南方增長天八大將軍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生而聰慧,早離塵欲,修清淨梵行童真之業。受佛陀付囑而鎮護東西南三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其形像身著甲冑,合掌,腕捧寶劍。佛教傳入中國,自唐初之道宣律師感得其像後,各處之寺院均設有其神像。
伽藍是護衛寺院的護法神,民間稱之伽藍尊王、伽藍千歲,在《佛祖統紀》有關於伽藍菩薩皈依佛教的記載:「智顗大師到荊州,欲創精舍。一日,見關羽神靈告之,願建寺護持佛法。七日後,師出定,見棟宇煥麗,師領眾入室,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弟子獲聞出世間法,念求受戒,永為菩提之本。』師即授以五戒,成為佛教的伽藍護法神。」民間則以關雲長的「忠孝節義」供奉祭祀,為其建寺,稱為武廟、關廟。
四、閻魔王,據《起世經》載,閻魔王因前世惡業所致,每日夜各三時,王宮變為鐵城,獄卒取王高舉撲之置熱鐵地上,即以鐵鉗開張其口,以融銅汁灌置口中,時閻摩王被燒脣口,次燒其舌、咽喉等,終至全身燋然。王作是念:「於往昔身、口、意作惡行,并餘眾生同作業者,皆受此苦。願我從今捨此身已,同於人間相逢受生,得正信解如來法,剃髮出家。…生死已盡,梵行已立…以三業善便得快樂。」作如是願訖,所居宮殿,猶如諸天。事實上,閻羅(魔)王原為印度吠陀時代之夜摩神,被一般人視為死神或掌管冥界之主神;其後此一思想與佛教生死輪迴中三惡道的地獄思想結合並改造之。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又與民間東嶽太山信仰揉合並加以擴大為地府之說,衍生出冥界十王之說,深入社會各階層的信,多少也維繫了社會良善的風氣。
總而言之,佛教護法神祇的觀念,從弘法利生的角度來看,也可視為菩薩示現種種化身以救度世間之行誼,恩澤廣被一切眾生示其無私的大悲心,種種善巧方便示現其不可思議智慧的妙用,像南海觀音、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等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種種方便示現,彰顯出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之慈悲、智慧與福德力。吾人當正信解看待這些護法神祇,為弘法利生的大業而努力。(下)
(摘錄自《佛光教科書》第十冊第十三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