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有所欲求的心是不會變的,只是隨著時空的遷流,或許內容的多樣性等會有所差異。人們祈求的對象有可能是觀音佛祖、媽祖、玉皇大帝、山神、樹神等等,依個體成長的文化背景不同,所祈求的對象也會有所差異。
但面對資訊媒體日新月異的世代,師長已不是唯一提供知識的來源,秀才可以不出門,就能透過網際網路而知天下事。據研究指出,現代父母帶孩子,有很多知識是來自網路上的資訊,甚至為了解悶或逃避現實世界,可以廢寢忘食、足不出戶的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裏。社會之險惡,也讓某些無暇顧及孩子教育的父母親們,甘願接受這種自我保護的封閉現象。畢竟不是每一位父母親都是博學多聞,或是好幾個學科的專家,古德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現在人卻常常是不懂得先請教前輩,或是未弄清楚管道,而誤闖了網路上可能出現的圈套,一不小心就成了卡奴。就算是觀世音菩薩想來幫忙,卻可能也是無從著手。
有智慧的護行
網絡上的資訊森羅萬象,由專業學術的查詢,到交通狀況的了解,甚至於提供交友、免費算命、融資、工作機會等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的確提供我們在尋求資訊上很大的便利,但若我們單純的視為唯一的真理,則也未免太危險了。現在的簡訊太發達了,更有人隨時隨地都會以電話的方式,利誘他人來借錢投資,或是假裝被綁架而行詐騙之實,弄得大家不知道該相信誰,如果不加以正確的思惟抉擇而隨意接受之,或誤以為福報會從天而降,則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其實,今日的網際網路世界,比圖書館不知大上多少倍,比書攤更加的五花八門,其多元性更令人眼花撩亂,吸引著不同需求的人們進來,人們窮極一生的時光,都無法趕上其變化及其多元色彩,唯有「心無所著住善道,譬如蓮花水不污,彼天能以大智慧,觀察一切世間空。」(出自《大寶積經》大正十一、三六七上)才不會隨波逐流,或是空費草鞋錢。
大慈悲的願求
又《大般涅槃經疏》說(大正三八、一四四下):「護法即是護戒,護戒既牢,即是持戒;持戒不牢,由無護法心。」即知佛陀為何要佛弟子們「以戒為師」了。在佛門裏,「戒」不是外鑠的道德律令;而是學佛者生活實踐上的自律。何以要如此的自我要求?就像《金光明經文句》所說的(大正三九、七九上):「善海無涯,六度則攝;六度又廣,二度略攝,謂檀與智。」即知持戒而不侵害他人也是布施,忍辱而不遷怒他人是無畏施,舉凡正定、正精進等,皆是有智慧的布施,是二六時中生活的慈悲願求。
同樣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會說(大正九、五五○上):「住十善道,為大布施。」也是以般若智慧為後盾,若人人能以真正利益大眾的悲心來提供音聲、文字資訊,則是時時皆以人間菩薩的姿態出現,賦予網際網路多一點社會關懷、生命意義,則也不失為隨機應化的護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