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以枝葉茂盛、開花、結果,來譬喻修道品的層次。一般教義,皆以「道樹」作譬喻,如:《大品般若經‧道樹品》說明因菩薩摩訶薩得離三惡道,是為葉益眾生。菩薩得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是為華益眾生。菩薩得一切種智,令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是眾生漸漸以三乘法,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是為果益。此乃偏「空」來解釋。
若是從「假觀」而言:二乘的聲聞、緣覺境地,屬於葉益;具神通變化的菩薩,是屬於花益;具道種智的菩薩,屬於果益。從「中道觀」的角度:遠離二邊的束縛,是得葉益;證得法身,是得花益。證入佛性,是得果益。若從「三觀」來說:空觀是得葉益,假觀得花益,中道觀得果益。
以下,說明三十七道品的作用:
修行三十七道品,可以進入無漏的涅槃城。此城有三個門,進入此門,能證發真諦實相,所謂: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也稱「三解脫門」,又名「三三昧」注。
若從正見、正思惟入定,從定中引發無漏,這時正見的智慧,譬如「大臣」,正定譬如「大王」。《大智度論》云:「譬如王來,必有大臣隨從,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餘法如隨從。餘法名,雖不說必應有。」因此得名,為「三三昧」。沒有智慧的觀照,是不可能引發禪定,即是此意也。或因此三昧,調伏煩惱;或因此三昧,斷除煩惱而證道;此乃與定慧和合,故得解脫。
注:三三昧:
(1)空三昧:即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為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觀諸法為因緣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
(2)無相三昧:即一切諸法皆無想念,亦不可見,為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
(3)無願三昧:又作無作三昧、無起三昧。對一切諸法無所願求,為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