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是有層次的,試問關懷弱勢的人,那一個說沒用心?可見這是感受的差異,出發點都是用心。用心就是動腦、用腦,設身處地去想。

陳宏老師(右)以注音板與妻子劉學慧溝通。蔡榮豐攝
有位喜歡咬文嚼字的朋友問:「用心是什麼?什麼是用心?」
我說:「這兩個問題不是一樣嗎?」朋友說:「不一樣,仔細揣摩就會發現,一個是把重點放在句首,一個是把重點放在句尾,語氣、架構也大不相同。」
佛家有真心妄心之說,不過同在一顆心上,是真是妄,只在一念間。
用心是有層次的,試問關懷弱勢的人,那一個說沒用心?可見這是感受的差異,出發點都是用心。
真心,有時叫真如,有時叫實相,有時叫法界或圓覺,或大方廣。名目所以有很多,對當時的事,對當時的人,因機說法,故安立的名目不同,含義也很有差別。
用心就是動腦、用腦,設身處地去想。
一個失去語言能力的漸凍人,應該學習注音符號,他們的頭腦是清楚的,對處境也特別敏感,他們跟外界表達意思的工具,就是靠有愛心、耐心者,持注音板主導,連注音板也不會用,還講什麼用心。要不就是對生活細節觀察入微、讓病患選項,加護病房護士支援大夜班,就是用這種方式安然度過。用心有些感應的微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有些人跟我侃侃而談,頻頻發問,卻不給注音板,到後來弄得拂袖而去,不歡而散。他們不認為我病倒了。
用心的最高層次是讓病人離苦得樂,他們的身體癱瘓了,在心境的創造上,仍有相當空間。經此大難,諒已破迷開悟,人生也不過是緣生、緣滅而已。
偶讀以疊字手法寫的偈頌,覺得很有意思,跟咬文嚼字遙遙相對:
念念真誠念念通,默默感應默默中;直至山窮水盡處,逍遙法界任西東。
「念念真誠念念通」:念是很莊重的事,無論是思念、憶念、紀念,在念上又加了一個念,是表示念的懇切,念的多元。第一個「念」字,是心中所發出的念。第二個念,是有之於心,而形之於口,從口中發出的;若只存有第二念,口念的「念」,便不能算是真誠的念了,所以「心」、「口」都要真誠。念念真誠是因,念念通是果,一通百通。
「默默感應默默中」:念與默都是進修的方法,學業、事業、道業,無不如此。「念」是發於心,行於口;「默」是不動聲色地默默進行。感應是一種非常奇妙的經驗,有求必應,心誠則靈,感應來無影去無蹤,所以說:「默默感應默默中」(在這裡的「中」,應該讀四聲)。
「直至山窮水盡處」,看到「山窮水盡」,就會想到「窮途末路」,但高僧沒這樣的想法,化危機為轉機,把「山窮水盡」解釋為「百尺竿頭重進步,撒手天空另有天」,是何等豪氣。
當念至山窮水盡時,簡直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融成一團,念成一片了,那時就可以「逍遙法界任西東」。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