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台灣人不愛看書?這次的國際書展還沒開始,場外就已經大排長龍,為了搶限量漫畫,還有人當場掛彩呢 。
愈來愈多的人發覺,看漫畫不僅是一種娛樂,還能完全放鬆心情。漫畫書的威力就像網路的動畫電玩般,已到無遠弗屆的地步。看漫畫不再只是青少年的專利,連白領上班族、各領域專業精英,也都熱衷。
在過去,看漫畫被認為是青少年的次文化,是被冠上「不正經」的娛樂,許多家長與學校老師都擔心接觸太多漫畫後,可能會影響中文閱讀與思考能力,雖然漫畫所傳遞的資訊和文化深度並不遜於任何通篇文字的教科書;但大家對漫畫仍有偏見,內容誇大扭曲,語句通俗,跳格思考,是主要原因。
坦白說,政府與民間機構,近年對於閱讀活動的提倡不遺餘力,但是推動多年的事實卻是:中學生比小學生不愛看書、大學生比中學生不看書、成人又比大學生更不愛看書。二○○七年的一項閱讀調查曾顯示,有四成的台灣人根本不讀或不買文字書籍,反而是需要大量圖片配合文字呈現的漫畫書,剛好搭上習慣使用網路的新世代,尤其近年隨著漫畫產業的蓬勃發展,現實當中所有的人、事、物、職業、科技、歷史、文化、國家……甚至於是非現實的創意與想像,都可以透過漫動畫完整的看到他們的存在,這是之前誰也想不到的現況。
在日本,漫畫是一重要的大眾文化,因此有較台灣更細緻的區隔市場,再加上體認其對社會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因此,日本社會觀察家、文化研究學者,以及婦女團體很早就關注漫畫的發展,如此的把關機制,均直接間接的讓日本漫畫家創作出更多更有層次品味的作品。
如果,台灣的閱讀運動也能夠做些改變:包括不只視閱讀文字為唯一價值,不輕視漫畫市場影響,將漫畫視為社會文化的一環;重新認知漫畫與小說文字的差別以及其圖像表達的特性;了解台灣孩子的閱讀能力與漫畫無關,而是閱讀興趣及讀書壓力的傳遞錯誤;接受國中生,最愛閱讀的書是「漫畫」,年輕人喜愛看漫畫的事實,那麼就會發現多元、包容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如何讓愛好漫畫和淺薄不畫上等號,喜愛漫畫的同時也能涉獵文字並且思考理解,值得年輕學子們自行深思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