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靈充電室】面對失業壓力

吳德里 |2009.03.05
621觀看次
字級

將尋職本身當成工作,把求職過程中的覓職、研究、寫自傳、分析性向和公司發展當成工作項目。過程完了研析得失,沉澱出一次經驗,就另尋他職不要再掛懷。



這波失業潮中,愈是年輕、教育程度愈高者,失業率愈高,其中百分之四十是大專畢業生。台灣家庭將對未來的希望都放在下一代身上,父母省吃儉用,將資源灌注於讓子女受良好教育,如今甫入社會,就被失業潮沖刷出來,真是情何以堪。

一些以外銷為導向的集團,剛開始裁員時,為慮及社會觀感,對外宣稱淘汰冗員,將不適用、不合格的員工剔除是企管的正常程序,這種說辭對被裁的員工是身心受創的二度傷害。特別是當初聲稱千挑萬選,選拔任用年輕員工,是為企業培訓優秀的下一代,如今風暴一來率先拋棄,年輕人涉世不深受傷尤重,這時期,更需要長一輩的開導扶持。

首先應該釐清的觀念是,此波裁員要因應的是結構性的重整,不只是金融,更是產業重心的調整、社會生態和心態的改變。過去人們手頭寬裕時,重金和廣告養出來的非民生必需品和市場,榮景不再,標榜新發明和高科技產品,也未必能喚起人們掏錢嘗試新品的欲望。

每一個國家現在都在思考,以既有的基礎與人才,那一門領域和產業可以充當未來經濟復甦的龍頭。這也是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克魯曼所擔心的,產學已失衡,人才不堪錯置。美國的下一代龍頭產業在那裡還不知道,要重點栽培的下一代人才,應放在那個領域更是不曉得。

馬英九總統曾說,未來三個月,政府要好好思考,國家將來要大力支持的產業領域,這其實不只是政府、產業的事,更是為人父母與年輕人應該認真思考的嚴肅命題。未來前景方向不搞清楚,就算有幸再進入大企業,工作仍無保障,想趁此變亂重新學一門新技術,請問,學那一門是不會被裁員的?

我們也應該趁此難局鼓勵年輕人,養成更堅毅的精神,耐操抗壓。這波企業裁員潮還不知伊於胡底,僧多粥少人浮於事,現在不只是找工作難,根本是工作機會消失,失業的壓力不是三、五個月可緩解,而是有可能延續更長的時間。求職過程拉長,徘徊在一次次覓職,又一次次被拒,一次次從希望升起到失望告終的惡性循環中,久之能教人自信全失、健康敗壞、靈魂乾枯。

我的建議是,心態上將尋職本身就當成工作,把求職過程中的覓職、研究、寫自傳、分析性向和公司發展當成分割的工作項目。尋找它、面對它、放下它,過程完了研析得失,沉澱出一次經驗,就另尋他職不要再掛懷。

這時候再建議既失業又失意的人,找時間作公益當義工,一定會被當成白目。不過對於履歷表上缺乏足夠經驗的年輕失業一族來說,能在專業領域當義工,不就等同有機會免費進修。與其悶在家裡,掙扎於一無所成的失落感中,不如抽出時間,真心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賺不到錢,卻能賺到金錢也買不到的助人之樂,和完成為善心願的成就感。只有從「惟利是圖」的泥沼中自拔出來,我們才能算是從這一波悲劇中,真正學到了教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