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過去景氣好的時候,工學院學生一畢業就有好幾個工作機會在等;現今全球面臨金融海嘯,不少大學工學院院長認為,此時更是「回歸基本面」,到工學院學習專業技術的好時機。
喜歡動手做 適合工程
工學院大致包括機械、土木、化工、材料、工業工程等系,學生進入工學院後的共同必修科目包括工程數學、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以及材料學等。此外,語文能力也是各工學院強調的,成功大學工學院院長吳文騰表示,除了學生日後進入職場須面臨全球競爭外,英文也不能太差。
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賀陳弘認為,「念工學院不需要天才」,只要對數理不特別排斥的學生都可念工學院。元智大學工學院院長莊瑞鑫則強調,喜歡動手做、沒事喜歡拆機器、觀察自然現象的學生,特質可能較適合念工程,「因製造或研發,都需動手做。」
賀陳弘分析工學院學生畢業後出路,約百分之六十五的學生會進入產業界,像是面板、半導體、化工等;百分之二十五的畢業生會從事工程服務工作,像是工業產品銷售、維護、智慧財產權等;而約有一成畢業生會進入學校或研究機構。
工作機會少 仍有市場
交通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傅武雄認為,現在大環境不景氣,但工學院學生不至於找不到出路,「只是工作機會沒以前多」。以前經濟好,交大工學院畢業生早上發十封求職電子郵件,傍晚就有八家公司要他隔天上班。
傅武雄說,現在雖然工作機會可能從以前的十個減到兩個,但一些基礎工業,像是機械、土木、化工等,還是有基本就業市場,「就算是不景氣,該建的橋梁還是要建。」
莊瑞鑫觀察,目前在放無薪假的公司大多屬高科技產業,現在高科技業失去高額分紅誘因,工學院日後的畢業生或許可考慮傳統產業,他以化工領域為例表示,下游有一些民生必需品相關工業,像是洗髮精、香皂等工廠,就不太會因大環境因素大起大落。
他也建議有興趣念工程的學生盡量朝傳統、基礎科系發展,像被稱為「工業之母」的機械,以及化工、土木等,雖不像光電熱門,但未來社會變化速度快,學生經過這些基礎科系訓練,未來工作生涯出路會較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