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等跨國團隊合作獲成果 提升心臟病患用藥安全 減少併發重症機率
【本報台北訊】由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參與的國際研究,找出抗凝血劑藥物「華法林」的劑量公式,對預防心臟病及中風等疾病有所助益,將可明顯提升全球近千萬名重症心臟病患的用藥安全,減少併發其他重症機率,研究成果並登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表示,這項鉅型研究共有台灣及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瑞典、南韓、巴西、以色列等九個國家、二十一組研究團隊參與,針對常用於治療血液拴塞的藥物「華法林」(Warfarin),發展一套新的計算公式,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研究團隊並決定不申請專利,讓全球有需要的醫師都可直接採用。
參與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二科主任溫明賢表示,抗凝血劑「華法林」是預防血栓的最佳藥物之一。根據統計,每年有超過兩百萬以上的美國人會使用華法林預防心臟病及中風,台灣每年也有約三萬人全年用量約一千萬顆華法林。
然而,此藥對個別病患的差異大,第一線臨床醫師在開這種藥給病患服用時,只能憑經驗給藥。問題是,如果給藥劑量太高,病患容易大量出血而導致中風;給藥劑量不足,又有出現血栓而併發心肌梗塞等風險,導致不少醫師不敢使用這種藥物,即使勉強使用,也需定期抽血檢查凝血時間等數據,再隨時調整藥物劑量。
二○○五年,包括陳垣崇與中研院基因鑑定中心助副主任李明達在內的台灣團隊,發現VKORC1基因中一個多型現象在對於「華法林」的劑量控制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VKORC1是還原維他命K的一個重要酵素,而維他命K又攸關凝血功能,VKORC1上的基因型差異,可能改變人體對「華法林」劑量的需求。
此外,「華法林」在白人、黑人及黃種人等不同種族病患身上代謝酵素CYPC2C9的突變,也會改變此藥的需要劑量。
根據這套公式,醫師只要輸入病患VKORC1、CYPC2C9、身高、體重、年齡及合併用藥等參數,就可計算「華法林」最適合的用藥劑量,既增加藥效,同時也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由於目前醫界並沒有一套可信的華法林劑量控管方式,這套公式一旦獲得驗證,將讓更多醫師願意開華法林的處方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