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用夜市彈珠台學常態分配、用桌上冰球學因數分解、用「把妹魔術」學逼近法,台灣與日本都絞盡腦汁讓下一代透過「玩數學」,提升對數學的興趣。
有鑑於日本愈來愈多小孩對數理沒興趣,Panasonic怕將來理科人才出現斷層,在位於東京展示中心的「數理博物館」中,按照各年級教學進度,設計各種有趣的數理實驗玩具;每年約有八百所日本中小學來這裡校外教學。
一般在學統計上的「常態分配」時,老師開始都會畫一條中間高、兩邊低的曲線,但是這條抽象的曲線是怎麼來的?在「數理博物館」中有一個像是夜市彈珠台的裝置:下方是用釘子隔成通道,上面則聚集一堆彈珠。
當彈珠落下後,會自然在下方通道呈現出常態分配狀態,參觀的學生對於能「親手操做」出常態分配,都覺得驚訝。
博物館中,學習「因數分解」也不是用紙筆,而是用桌上冰球。當學生在球檯看到非質數數字,用球板一碰,就會把數字「撞」出組成的質數。遊戲可兩人對戰,不僅可較量數學程度,也可比反應速度。
此外,興雅國中數學老師林壽福與吳如皓也設計系列「數學魔術」。林壽福說,例如「傾聽心聲」這招,就是透過幾張卡片猜出對方對自己的好感程度,其中就包括數學逼近法、二進位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