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會大選經過三十三黨派激烈纏鬥之後,由外長李夫尼領導的前進黨以一席微薄差距,獲得最多席次。而由前總理納坦雅胡率領的右翼利庫德集團雖少了一席,但在以國的政治制度裡,總統裴瑞斯可以在聽取各黨意見後,指定其中之一組成新政府。一時之間,雖然兩黨都各自宣稱獲得勝利,但國內政局走向卻未能即刻穩定下來。
這次左右大選的因素有許多,包括經濟議題、美國中東政策走向及以巴和談進程都足以左右選民意志,但是在選前的加薩走廊爆發衝突事件上,著實讓不少選民感覺到:「巴勒斯坦人並不是真正想要和平」,於是在投票傾向上,會將票投給主張「安全換和平」的右翼團體,而非主張「土地換和平」的左翼勢力。這使得中間偏左、席次略多的前進黨,面對更多的不同右翼政黨席次,即便最終獲得組閣權,未來施政上也很難自由發揮。
中東和平是否會受影響呢?擴大視野來看,伊拉克重建與伊朗擁核問題,對中東區域引發衝突的影響力,更甚於以巴對立。伊拉克重建能夠振興經濟帶動繁榮,伊朗擁核可能造成世界和平衝擊,目前以色列面對分裂的巴勒斯坦,在民心多數期望以高壓手段解決紛爭的情況之下,未來以國政府的施政方向並不會有太多變異存在。
倒是在加薩火箭彈衝突、伊朗與黎巴嫩真主黨的威脅下,美國歐巴馬總統是否仍以「不與伊斯蘭世界為敵」的中東政策主軸溫和行事,以致於失去以色列忠貞盟國的信賴關係,將會讓地區穩定結構產生質變的可能。
不過,從歷史軌跡來看,如果最後不是由溫和的左翼執政,而是由態度強硬的右翼組成政府,往往正是和平協議獲得國會通過的最佳時機點,這樣的發展未嘗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