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病正蔓延 活珊瑚大量死亡 再不搶救環境浩劫 台東和澎湖恐將淪陷
【本報台北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海洋環境教育協會環保團體昨天發表台灣珊瑚總體檢報告,指出台灣珊瑚礁飽受珊瑚黑病威脅,缺乏大型指標性魚類,沿海海洋生態堪慮,學者認為珊瑚礁是海裡最大的結構體,珊瑚涵養海洋生態系,重要性遠超過貓熊、鯨魚等明星動物,政府應該儘速立法保護珊瑚礁。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比較過去十年台灣海域珊瑚覆蓋情形,綠島、蘭嶼與澎湖青灣內灣的珊瑚礁有逐漸變壞趨勢,尤其綠島、蘭嶼的珊瑚黑病正在蔓延。活珊瑚覆蓋率則以台東杉原及澎湖東嶼坪最高,可稱是台灣珊瑚「最後的天堂」。
陳昭倫籲各界共同推動立法保護珊瑚礁,並擴大海洋保護區的設置,學習澳洲大堡礁等先進國家的保護政策,提高珊瑚礁保護至國家級的管理權責。且應將珊瑚礁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列為「野生動物」保護,而不只是「海鮮食物」。
陳昭倫說,珊瑚黑病持續在綠島、蘭嶼蔓延,黑皮海綿快速覆蓋珊瑚的現象,正在擴張,是造成珊瑚覆蓋率快速下降主因。其中蘭嶼母雞岩覆蓋率甚至低到百分之七,椰油國小海域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綠島的柴口、哈巴狗採樣點覆蓋率都不到百分之四十。
造成珊瑚黑病蔓延原因,推測應與不當的開發、建設造成危害、過度撈捕魚類、使海洋生態改變、細菌侵害、氣候暖化等原因有關。澎湖青灣內灣則與綠島、蘭嶼一樣,活珊瑚覆蓋率多在百分之四十以下,主要是人為活動頻繁,造成活珊瑚覆蓋率急速下降。
至於活珊瑚覆蓋率則以台東杉原和澎湖東嶼坪最高,可達百分之七十的覆蓋率,都是人為活動較少海域,不過陳昭倫警告說,不當的開發與建設正在危害這兩處「天堂」。
所有調查海域都缺乏大型的指標性魚類,顯示這些海域存在嚴重的過度撈捕現象,這顯示台灣長期以來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保育」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