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練習曲〉之電影與書

金多誠(資深出版工作者) |2009.02.01
644觀看次
字級

書名:單車環島─練習曲

作者:陳懷恩

/黃健和

出版社:大辣


〈單車環島日誌-練習曲〉上映後,許多人帶著嚮往走進戲院、帶著滿滿的感動離開後,又自動當起傳播者。這部將劇情片與紀錄片巧妙揉合的電影,帶起腳踏車環島的風氣,雖然在此之前可以看到一些家庭、團體或同年齡的腳踏車隊旅行,但〈練習曲〉讓更多人加入,甚至讓許多成年人學會騎車了。

2007年年中書市上出現了《單車環島練習曲》,封面主畫面與電影海報劇照相似度極高,書與電影產生了最直接的連結。但因為這本書加入了另一條軸線,兩條軸線相互呼應,就讓書成為具有自己樣貌的獨立個體。

〈練習曲〉是資深電影人陳懷恩導演的第一部片子,跟著侯孝賢擔任攝影師的陳懷恩對斯土斯民有著一定的理解與看法,他想拍的是人人看得懂的電影,雖然簡單卻是十分精確的,所以我們在電影中所看到的任何場景與片段,都不是隨機安置的,而是把絕對適合的故事放在絕對對的位置上。這種精確的佈局,隨著一個大四聽障青年的眼睛一個個呈現出來。對話中沒有批判,鏡頭下卻紀錄著無可改變的事實。

電影中東明相的旅程是逆時針走的,他從高雄出發,騎過東岸再到西岸,最後回到高雄。而電影中開頭是這趟旅行的第二天,回到高雄後再接上第一天的旅程,從高雄到太麻里作為電影的結束。陳導演的意思是:環島嘛!哪裡是起點,哪裡也就是終點。

七天旅途七篇日誌十二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現在」的故事,但卻帶著過去與變遷殘酷的痕跡。花蓮單親家庭的的矛盾與複雜衝突、林口遊覽車司機帶無預警失業女工的抗議,瑞平國小為孩子收集海潮聲的準退休女老師、在污染海洋中垂死掙扎的魚、中年騎士訴說木麻黃枯死的慨歎、台東退休老兵雕刻師王伯伯的沉吟與眼淚等等,直到東明相對瑞平國小老師說出:「音樂是我聽覺上的安全感。」觀眾開始「看見」東明相的故事、進入聽障者的內心世界。

整部電影收尾在胡德夫所唱的「太平洋的風」,對台灣所有居民來說,生命中所有的記憶都是伴著海風創下的,呼應到整趟的旅程,不時地會吹到風,風創造了這島上居民的共同記憶。

《單車環島練習曲》這本書是用雙軸進行的。第一主軸是作者的腳踏車環島之旅,第二軸線是陳懷恩導演的電影幕後故事,這部分因為有電影做輔助,相互對照之下,再一次看電影就會深入發掘影片的豐富性。

作者黃健和本身就是一位資深單車騎士,常常到世界各處去騎車,交了各國車友,書中他用書信方式表現這個主線。書信中一貫的是邀約下一趟腳踏車之旅或是喚回之前共騎的美好記憶,很有個人特色。而抒發的議論也頗有個人之見。

他會在自己的國外旅行經驗上做出比較,為讀者開了不同視野。舉例來說,在騎到廟宇當天的書信中,就發表了他對廟宇與教堂的比較。他認為台灣的廟是休憩的地方,旅行者可以在那裡吃吃便當、睡個好覺,還可以跟大榕樹下的老人家聊天話家常講古,人來人往的十分熱鬧,很有常民生活的況味。日本的廟即使是人來人往,也是安靜的。國外的教堂呢?寧靜中有一種自在,即使是在那兒小睡一下,打聲招呼就能安靜離開了。

〈練習曲〉書與電影都是值得用心閱讀的,倒不是因為這兩樣有絕對性的關係,而是因為看電影會讓我們用新的情感認識台灣;看書會更明白導演佈局的用心以及要表達的深刻意涵。只是書中所紀錄的行程與電影中的旅程順序是相反的,對先讀了書再看電影的讀者來說,就要花些心思去對照了。

當電影中東明相一字一字徐緩道出:「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觀眾靈魂深處的想望被喚醒了;當我們閱讀到書中陳懷恩導演寫著:「從你家出發,再回到你家,這或許是最有價值環島人生。」此時,我們就該相信黃健和說的:「出發不需要理由,只需要一句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