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眾領到消費券都喜形於色,至少沉鬱已久的陰霾暫時掃卻。但是消費券花完之後,還是要面對蕭條的經濟景況及一波波持續擴散的失業潮。
雖然政府想盡辦法發放消費券刺激景氣,但一般受薪的勞工階層,最擔心的還是失業問題。消費券只能救窮於一時,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搶救失業才是當前的急務。
面對失業潮的嚴重惡化,勞委會近日釋出多項新政策,希望透過公部門短期就業計畫、外勞政策的緊縮,在今年釋出十五萬到二十萬個工作機會,要使失業率從百分之六降到百分之四點五。而且有鑒於白領高階的失業情況愈來愈嚴重,勞委會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夠釋出高階的工作機會。
但是勞工團體卻認為,政府提供的短期職缺恐怕會造成就業情況更不穩定,各部會應該考慮停止勞務外包和派遣,把這些長期的勞務職缺釋出給失業勞工。
此外,政府釋出的高階職缺在技術上恐怕有問題,公部門基本上要有公務員資格,民間企業的白領人士到公部門當高階公務員,領導上和專業上都可能產生扞格,實施起來可能會問題重重。
針對休無薪假的勞工,勞委會提供職業訓練補助和充電計畫,企業開辦職訓可領到一百九十萬元的補助,勞工每人每月最多可領到一萬元。其實,這種職訓多半不切實際,勞工最需要的就是工作;企業主最大的需求是景氣趕快恢復,職訓對勞資雙方都不是急務。
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甫上任立即想要給美國社會一個「改變」,但他承認拯救美國經濟並不容易,不過他仍提出一兆美元的「美國復甦與再投資計畫」,其中預計提供三百萬個就業機會,可見拯救失業在世界各國中仍然是振興經濟重要的一環,否則高失業率與景氣低迷將形成惡性循環。
刺激景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就是要給人民信心。歐巴馬的就職演說「負責任的新時代」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同樣的,消費券也有鼓舞人心的作用,但這只有短期的效應,長期的成果還是要靠政府實際且有效的作為,否則人民在失望之餘再度失去信心後,要恢復景氣榮景就要更費力氣了。
在行政院提出的振興景氣方案中,消費券與公共工程支出約為五千億元,其中消費券就占了八百多億元,比例不小,基本上這項支出不是用在建設上,並無未來性可言,也沒有創造就業的機會。
馬總統說:「消費券是特效藥不是維他命」,不能經常發。但消費券是不是特效藥還有待觀察,勉強說來只能算是止痛劑。
面對新年度,儘管經濟部和勞委會提出很多振興景氣和挽救失業的方案,基本上民眾沒有信心,因為國際大環境沒有好轉的跡象。所以政府的每一項作為就格外的重要,此際尤其不宜選擇一些救窮或短視近利的方案,只為博取民眾一時的掌聲或選票;而應著眼於長程且有實際效益的方案,事實上,拯救失業要比發放消費券之類的應急措施急切許多,政府還是要從根本之處著眼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