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是傳統文化兩大支柱,兩漢之際,印度佛教傳進中國,儒釋道三者相互融合,構成中國文化三大主流。故宮推出「天上人間酖儒釋道人物版畫圖繪特展」,「儒釋道」人物形態風格與故事題材,多樣異趣,故事題材在民間人人都能說上。
佛教「釋迦牟尼」圖選自藏文「龍藏經」經板的圖繪,左手結禪定印,右手作觸地印,雙腿跏趺而坐,神色安詳莊嚴。佛教展出作品,除了人物形象,同時也以人物事蹟為主題。藥師佛發十二大願的事蹟,以一文配一圖的方式展出;「普門品」是說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事蹟,當民眾被壞人追至山崖時,念觀世音聖號,而獲搭救,展覽是以圖主,再配文字說明,使觀賞民眾更易了解。
道家創始人「老子」圖,是由明王圻所撰,萬曆三十七年補影鈔本「三才圖會」的「太上老君」圖。老子本名李耳,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教稱他為「太上老君」,被奉為道教的鼻祖,著有「道德經」。葛洪「抱朴子」描繪老君形象最為著名:「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吋,耳長七吋,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卦,以神龜為床。」傳說老子歸隱後,駕青牛車往函谷關,青牛車未達,守關之好道令尹喜已見一團紫氣由東而西來,尹喜則覺聖人將至,親迎並問道於老子,老君則書下五千字之「道德經」。
這次展出的「張道陵像」則出自明洪自誠撰,武進陶氏石印月旦堂刊本「仙佛奇蹤」。
故宮院藏儒家思想古籍品類卷帙浩繁,此次展出如「古名賢圖傳」、「二十四孝弟詩圖合刊」、「列女傳」、「閨範」及「精繪像註丹桂籍」等,所刻繪的人物造像、醒世因果、節孝女範等故事。其中,漢劉向撰「列女傳」有三版本,均刻畫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