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中央大學天文所鹿林天文台九十五年發現一顆小行星,取名為「鄒族」,去年經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成為首顆以台灣原住民族族群命名的小行星。
今年是國際天文年,中央大學昨天選在阿里山鄉公所舉辦命名頒贈典禮,邀請數十位鄒族小朋友參與。
九十五年十月十五日,中大天文所觀測員林啟生、大陸廣州中山大學大氣科學系研究生葉泉志,在鹿林天文台發現一顆小行星,國際永久編號為「一七五五八六」。
為何要命名為「鄒族」?中大副校長葉永烜表示,鹿林天文台的背後是許多原住民的付出,鹿林海拔二千八百六十二公尺,建設之初,端賴布農族和鄒族原住民披荊斬棘,一磚一瓦揹上山頭。
他說,一般人很難在這麼高的地方工作,鹿林天文台成立至今,全賴四位鄒族青年全天輪班守候,無論颱風來襲或除夕過年,他們都堅守崗位,取名「鄒族」是為了感恩,也希望大家了解原住民有豐富的天文知識。
中大指出,鄒族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最接近太陽時,距離約四點六億公里(近日點),離太陽最遠時,距離約四點八億公里(遠日點),繞太陽一圈約五點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