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宣布重大工程「原則上限用本國勞工」,產業若從外勞改聘本勞,每月每人補助一萬元,預計可「擠出」三萬三千個就業機會。
外勞政策轉向值得喝采,但仍有疑慮之處。首先是重大工程、製造業,外勞主要做艱苦、骯髒、危險等三K產業及三班輪值的部分,這是本勞工不願做的,如今失業率高,本勞工觀念是否改變?如果沒有,還是需要外勞。
而且,行政院稱若工作地太偏遠或工作環境太差,經過評定仍准用外勞。這就有模糊空間,工程界有人駁斥「粗活沒人幹」說法,指出是業者以各種方式刁難本勞,再以應徵不足額為由申請外勞,獲得廉價勞工,行政院應注意及此,也許可「擠出」更多就業機會。
何況,所謂三萬三千個就業機會,數字基礎何在?政府是否應趁此徹底檢討外勞政策、基本薪資結構,而非拋出即興式的補貼政策。
其次,目前外勞約三十七萬人,主要分三類,製造業約十九萬人、營造工程約七千人,其餘十七萬人是居家、老人照護等,行政院表示,第三類需求較大,限縮聘用的可能性不大,但這類工作大都是女性從事,如此是否限制了女性本勞的工作機會?
此外,在製造業與營造工程本勞日薪約一千八百元、外勞一千四百元,一個月差一萬餘元,因此補助一萬元,鼓勵企業用本勞,但營造業本勞通常是無一定雇主的工人,多半論日或論件計酬,要落實「每月一萬元補貼」恐有技術爭議,不易公平。
裁減外勞只是治標不治本,勞委會有意凍結百億元以上的工程引進外勞,藉此增加本勞就業機會,這會不會影響企業獲利,進而削弱經濟成長,不能不考量。
功興(北縣三重/營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