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文章簡潔俐落,引用例證盡量避免長篇大論,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典故,只用一句話帶過就夠了。
比如談為政者的典範,可舉周公沐浴時,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更數度吐出口中食物,那種迫不及待地接待賢士的態度為例,做為求賢心切的最佳寫照。即所謂的「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
因此,當我們在形容一個人認真工作、禮賢下士時,不必再把前述的故事複誦一遍,而是直接使用「握髮吐哺」來比喻,這樣讀者就應該了解其中的意思了。
又如談到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可用「有教無類」做為涵蓋。
其中的意思包括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教過三千多弟子,他收學生不設身分限制,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志於學,都樂於教誨,這些弟子在各個領域實踐孔子的思想,並把孔子的思想傳播開來,逐漸形成儒家學派。
由於孔子的這些事跡大家耳熟能詳,也沒必要在文中重複敘述,所以只要簡單提到「有教無類」,讀者自然會作適當的聯想。
以此類推,當我們說「簞食瓢飲」一定會想到顏回,「摩頂放踵」則想到墨翟,「臥薪嚐膽」的是勾踐、「指鹿為馬」的是趙高,「臥冰求鯉」的是王祥、「打虎救母」的是楊香、「鑿壁借光」的是匡衡、「北海牧羊」的是蘇武、「百步穿楊」的是黃忠、「赤膽忠肝」的是關羽……在在都是值得熟記的例證。
不過要注意,個人與事蹟須具備獨特性,若使用普遍的形容詞如「美麗大方」、「誠實善良」之類,古今中外擁有如此特質的人不在少數,讀者無法直接連結主詞,你的苦心也就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