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洪秀柱:
有心最重要,過年要有過年的樣子,晚輩應為父母把往昔的濃濃氣氛帶起來。好吃的、好用的,就往家裡搬,老人家多半會碎碎念:「買那麼多,那吃得下?」或說:「不要亂花錢…」其實,兒孫辦年貨,上一代可是打從心裡感到驕傲!
時尚名人孫芸芸:
禮數周到是晚輩在過年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我絕不傳簡訊,那太冷冰冰了,我一定在年初一起個大早,逐一向長輩拜年,我認為這個傳統禮俗最能令長輩開心。長輩和小孩一樣,都要哄才會笑。
出版社總編輯陳惠雲:
雖然現在已經沒有團拜了,眷村長大的我還是習慣扶著老父親,到已改建成公園的村口去等團拜,八十歲的父親顫巍巍的跟老友打招呼,拱手拜年,只是,拜年的老友一年比一年少了。
上海台商郭崇元:
我媽最喜歡我帶著她去買年貨,在廚房一起做年菜。所以我從上海回台灣後,天天陪老媽媽上菜市場,老人家節省成性,在討價還價中贏得成就感,我也樂意奉陪。
理財規劃師許瑾瑜:
媽媽是不是都這樣?一面做一面抱怨,說自己腰酸背痛,說自己是勞碌命,聽得我這做女兒的十分羞愧,所以今年開始闔家出外吃年夜飯,過個不一樣的年。
中華技術學院教授陳端樨:
本來想到英國和兒子守歲,但又覺得打擾兒子短短的一周假期,所以我轉個彎,到近一點的東南亞過年。一般認為老人家不愛動,我和老婆這一對七十歲老夫妻共同的興趣就是環遊世界,把過年當假期。
水墨畫家黃安娜:
天下父母無不渴望孩子捎來音訊。問候的電話,反反覆覆總是那幾句,卻是關心、安心與開心。年關將近,大家都應發個大願:「常常向父母問安。」
服裝設計師趙淑芸:
一般老人家都希望在家圍爐,但我婆婆卻要我安排到飯店去圍爐,我想,是她老人家體諒我平日上班辛苦,到飯店去圍爐,省下廚房時間,空出時間來多多交流。
台北縣議員廖筱清:
今年政府發了三千六百元消費券,等於是給無收入的老人一個大紅包。兒孫此時應體貼地建議老人家,怎麼用?怎麼存?因為得到建議,老人家會安心多,不會因突如其來的禮物而慌張。潘俊宏攝
龍笛服飾董事長蔡孟夏:
我和先生一到過年就揹起球具出國打球去,讓女兒全心顧好婆家,媳婦回娘家陪媽媽。因為一家八口全在家族企業工作,兒女和爸媽都是「同事」,朝夕相處下,過年的團圓轉換成度假,一家人各自去放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