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家家戶戶準備團圓,並希望盈滿好兆頭,然而,若是政府相關單位與社福團體,不能主動出擊關懷社會弱勢,給予必要支持,年關恐怕會特別不平靜。
因為金融海嘯來襲,重創倚重製造業及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據主計處統計,失業人數已超過五十萬人,加上超過二十萬人被迫休無薪假,國民實質所得遽降,若政府相關部門不能趁早強化社會安全網,恐怕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舉例來說,仰賴善款援助、支持的民間社福團體,一直是補強政府社福機構力有未逮的社會安全網。
如今國人所得驟減,為了生活而縮減捐款,直接衝擊民間社福機構運作,原本已求助無門的弱勢、高風險家庭恐怕會落入更底層,甚至被迫走上絕路。
法國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幹曾從法國的自殺統計中,分析出三種自殺類型,分別是利己型自殺(如失戀想不開)、利他型自殺(如二次大戰期間的日本神風特攻隊,為了民族大義)與脫序型自殺。
其中脫序型自殺的成因,在於人無法與社會整合、被迫與社會脫節造成失序,進而失去與社會連結的連帶感、親密感,從而對生命感到孤寂,失去希望,於是走上自殺。
西方文人曾說,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必須和其他人產生連結、關係。
脫序型自殺就是和其他人的連結全都斷了,被孤立,淪為孤島,無法承受孤絕的壓力,從而自殺;當經濟衰退,被排擠到社會底層的人,無法賺取溫飽,又得不到其他社會階層、政府的救助,失去社會連帶,對生命失望,會走上自殺。
有脫序型自殺傾向的人,要特別注意強調團圓、社會連帶的年節,因為在這些日子裡,無法被社會整合(沒有團體可依靠)的人,無力感最深、失落感最重,對生命最感到悲觀,生活壓力變成難以承受之重,最可能走上絕路。
政府與社福單位飽受金融海嘯衝擊,經費減少了,想要在有限經費下,遏止發生不幸,最好的方法是積極關懷、探訪深陷社會底層的中高齡失業人口,及高風險家庭,特別是年節,強化社會連結,給予必要的支持。
也希望行有餘力的家庭、企業、宗教團體,能夠撥出比過往更高的經費,動員更多的人員(信徒),補強社會安全網,不要讓弱勢的人落入被孤立的失落感中,或許能防範發生不幸。
王乾任(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