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楊國賜傳授撇步 師生充分溝通 建立有效改善機制 小校有特色也能「小而美」
【本報台北訊】大學評鑑要怎樣才能all pass?擔任多年大學評鑑委員的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楊國賜傳授撇步,他表示,除了對評鑑項目要用心策畫,周密準備,缺乏系所設立目標或目標不夠明確是一大致命傷,大學要注意。
楊國賜在昨天出刊的評鑑雙月刊撰文,提供自己參加評鑑的經驗。他說,評鑑通過的大學,通常都會仔細研究評鑑項目,並事前與師生充分溝通,整理資料,建立檔案。
楊國賜進一步指出大學在評鑑常見的缺失,他表示,大學分科設立系所,首先須要建立明確定位與清晰的辦學目標,凸顯特色;不少系所定位不清,而系所教育目標未能與校務發展目標符合,也不符校務發展方向,甚至未能彰顯學門專業發展趨勢,最令評鑑委員詬病。
其次,大學教育品質的提升與保證,通常須經由內部自我反省與檢討,提出策略,建立有效自我改善機制,例如系務會議、教師評審委員會及相關改善機制,都很重要。
第三,楊國賜表示,系所目標要透過完善的課程規畫達成,但不少系所毫無規畫,課程內容過於廣泛。主要問題在未建立課程規畫機制,沒有設課程委員會或課程規畫小組;也未能邀請校外學者專家或業界代表參加,或缺乏學生參與,完全閉門造車。
楊國賜說,師資很重要,但許多系所教師人力不足,教學負荷過重,還要發表研究論文、輔導學生等;也有教師專長不符系所目標需求,甚至教學科目與個人研究專長不符,尤以私立大學系所較嚴重。
此外,楊國賜表示,大學專任教師應適當輔導學生,訪評發現有未能落實執行師生晤談時間的情形;畢業生也是另一重點,不少委員發現,多數系所未設畢業生聯繫機制,這也會影響評鑑結果。
高教評鑑中心執行長陳振遠強調,該中心不會拿國立學校標準評私校,也不可能拿台大標準評他校,各校都是自己和自己比,學校小也無所謂,只要找出自己特色,且師資、資源等符合發展目標,也可「小而美」。
陳振遠以國際知名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為例,該院MBA課程二○○八年變成世界第一,每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舉世矚目,該校卻只有六十五位專任教授,且一九九○年才合併成立的管理學院,還瀕臨破產,卻可以在幾年內變成世界第一,'相當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