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不兩立!」「邪不勝正!」諸如這番將正義與邪惡作為對照,進行精彩可期的故事觀點,似乎總是被小說家、漫畫家、劇作家們所熱愛。究竟是甚麼樣的吸引力,讓無論是作者還是觀眾,多少年來就是愛不釋手地,投身正邪搏鬥的世界呢?
詩人皮陀譜出寫實童話
最新出爐的《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再次令人折服於J. K Rowl-ing的筆下,她所描繪的童話世界,遠比從小到大的任何一本讀物,或是所聽過的故事,都來得更貼合於我們所生活的真實世界呢;以兒童讀物來說,可以說這本書真的「很酷」!
在這本很酷的童話書籍中,讀者不難發現,每篇故事都巧妙地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一念之間的差別。像是〈巫師與跳跳鍋〉當中,過世的老巫師與他的跳跳鍋,終於讓老巫師的兒子了解到,當有人求助時,適時伸出援手,就是人生的一種喜樂與平安。
經典的〈三兄弟的故事〉,以及鄧不利多的讀後評點,更點出雖然像接骨木魔杖這樣擁有強大力量的工具,可能完成一個人變成強者的想法,然而,真正的強勁,卻是體現在生活的智慧之中,並非能力的強弱、血統的純正等等階層的分別,這部分尤其是鄧不利多的獨家註解中,提出這樣一個參考。
《哈利波特》vs.正邪相對論
原來在魔法世界當中,魔杖與他主人的個性或命運,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或許也可以視為是魔法世界的迷信,不過對於魔杖製造者來說,也稱得上是一種有所根據。其中,例如:男橡木,女冬青 結不成好婚姻;又或是:山梨嘮叨,栗子低沉,梣木頑固,榛木哀怨。等等都是常見的說法,至於有關接骨木所製造的魔杖,更有著這樣的傳聞:接骨為魔杖,運氣不會旺。
或許從故事和鄧不利多的考證當中,也或多或少間接證實了這樣的說法呢!同時,這五篇故事之中,也透露出正義與邪惡並非絕對的兩立,反而正因為它們是如影隨形的相對關係,才更加使作者得以發揮其中的特色,讓故事閱讀起來饒富興味呀!
除了《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既然談到J. K Rowling,她的經典代表作《哈利波特》系列,就更是突顯出正義與邪惡的辯論,為作家與觀者們所帶來的樂趣了。哈利的角色,代表的是我們生活周遭隨時都可能瞥見的一個男孩,一個普通又有點灰色人格的人。
然而為什麼這樣的平凡人,卻能夠打敗法力強大的佛地魔呢?只是因為他被預言成為佛地魔的敵人嗎?還是因為他在得到閃電傷疤的同時,也得到某部分來自於佛地魔的力量的關係?又或是他運氣實在太好?也可能只是畢竟這是青少年與兒童的讀物,終究作者得想辦法讓邪魔歪道得到慘痛的教訓?
宿命的對決 一念之差的反思
從《通靈童子》的麻倉葉與葉王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做一番有趣的解讀:雖然終究在故事的結尾,沒有人知道麻倉葉是否戰勝葉王,得以讓世界擁有自己的平衡機制,而非由葉王所控制之下成為只有通靈人生存的世界;而在故事進行的過程中,讀者們可以發現,麻倉葉和葉王之間宿命般的連結,比起哈利與佛地魔,可說是不相讓;這些著名的正邪對抗賽,則讓筆者充分地享受了遊走正邪空間,穿透兩者之間的趣味。
正義之師的常勝,邪惡魔王的敗退,看似是故事當中被制約的公式;平凡的一群人,以團結的姿態,戰勝孤獨而自憐的唯一強者,也似乎是千百年來都說不膩的劇本,身為讀者能從中領會的是,正義與邪惡並不是古老童話中說一不二的對立,渺小的力量也能夠因為相信自己、相信人性當中的正向能量,而成為強大能力的集結;集一身之強而唯一的人,若是無法看穿自己內心的孤寂,而選擇只相信人性當中的負向能量時,終究,將引導自身走向滅亡。
這也許是故事當中所套用的公式與情節,而回歸在生活面來看,也可以說句有反之亦然的可能性,這些一念之差,造就的是美善還是毀壞,都由我們自己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