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白先勇膾炙人口的小說《台北人》,其中《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被對岸搬上舞台,由劉曉慶演出劇中風情萬情的金兆麗,引起不少話題。無獨有偶,曾被「亞洲週刊」選為20世紀100大華文小說的《藍與黑》,近日由演藝工會搬上舞台,將於29、30兩天在台北中山堂演出3場,再度勾起大家對半世紀前的文學一些遙遠的記憶。回顧前塵,這樣的書又有幾本呢。
3天完成作品 令人稱奇
1968年,白先勇寫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當時他只花了3天時間就完成這篇作品,令人稱奇。1984年,該小說被已逝導演白景瑞拍成同名電影。
白先勇的小說,讀者萬千,因此當《金大班》由小說變成真人實事演出的消息公布後,立刻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大家都想一睹從原著走出來的「金大班」,究竟是什麼樣?
電影公司煞費苦心尋找合適人選,千挑萬選中,找到香港的姚煒擔綱,接著請來小說家章君穀、導演林清介、教授孫正國3人合力將小說改編成劇本,務必要將小說的精神內涵完整呈現。
白先勇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有不少作品被搬上舞台,像1982年由盧燕、胡錦、歸亞蕾等主演的舞台劇《遊園驚夢》,1985年由導演林清介拍成電影,陸小芬、姚煒、柯俊雄主演的《孤戀花》,《孽子》拍過電影、電視版本;還有《玉卿嫂》及《最後的貴族》。
24年來,《金大班》多次被傳出重拍的消息,但都未成真,直到這次劉曉慶舞台版才再現《金大班》的風華。
太太縫衣機上 完成長篇
「一個人,一生只戀愛一次是幸福的。不幸,我剛剛比一次多了一次。」這是《藍與黑》的開場白,儘管王藍已於2003年過世,此書依然存活在讀者的心中。《藍與黑》暢銷且長銷達50年,被譽為4大抗戰小說之一。
全書長達42萬字,從民國26年抗戰到39年大陸淪陷,由天津、北平、重慶、上海、台灣。王藍以孤兒張醒亞、孤女唐琪;千金小姐鄭美莊、2女1男感人的烽火戀,見證大時代。
王藍開始著筆寫《藍與黑》時,住在中和鄉竹林路,他原在新聞界工作,因報社停刊而終止。一家生活全靠太太在台灣書店服務的薪酬。王藍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埋頭寫作,家裡連一張桌子都沒有,他是在太太的縫衣機上完成了這部長篇小說。
盜版服刑案例 貢獻作者
《藍與黑》最早是在雜誌連載,民國47年2月由作者自創的紅藍出版社出版,同年獲教育部文藝獎。民國68年8月起,改由林海音的「純文學出版社」出版。初版印行27次,68年再版,至78年10月又印行35次,先後被譯成英、法、德文等版本。民國87年元月由蔡文甫的「九歌出版社」重排精印出版,估計發行量從初版至今超過1百萬本。
五○年代的台灣,還是個著作權沒有保障的地方,《藍與黑》的暢銷,引發了坊間大量盜印。王藍發現當時的「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十分落伍,所有的著作人都暴露在盜印的掠奪下,於是起來奔走呼籲,喚醒著作人團結,督促內政部修法,並結合新聞輿論、鼓勵立法機關和司法機構伸張正義、這才有了盜版服刑的案例,此事影響深遠,是《藍與黑》另一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路走過50載 具時代性
多次參與《藍與黑》校對工作的作家王鼎鈞表示,初讀《藍與黑》時,他還是一個文藝青年,而今3讀,已成一皤然翁,「40多年耳目所及,《藍與黑》不斷有人提及,不斷有人引用、研究討論,也不斷搬上舞台。甚至在九龍有了『藍與黑服飾店』,在台北有『藍與黑餐廳』、『藍與黑理髮店』。」
《藍與黑》既具時代性,又富高度戲劇性,因此多次被搬上舞台,分別是電影1次,電視連續劇3次,廣播劇3次 舞台劇多達10餘次,單是在舞台的演出便在1千場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藍與黑》當年在國內大學話劇社不停地演出,包括台大、中興、文化、東海及淡江話劇社都演過此劇。淡江話劇社社長仇兆乾主演唐琪過於投入,最後竟改藝名為「唐琪」,並環島演出5百場,同台演出的有名演員陳莎莉、馮海、江明等,還創辦了「唐琪蛋糕公司與唐琪劇團。」1998年,《藍與黑》出版滿40年時,唐琪劇團再於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此劇。
反應四○年代 光芒燁燁
電影是由香港邵氏公司拍攝,由當時最紅的明星林黛、關山、丁紅等主演。依好萊塢的作法,小說家的作品改編成電影,作者必可名利雙收,但王藍認為,香港電影界肯拍攝他這樣的抗日作品,其情可感,所以只收1元版權費作為象徵。
近年來,《藍與黑》在國際文壇日益受到重視,台大德國文學教授歐茵西曾為文指出,奧裔美籍作家史特卡為當今德文文壇嚴謹的評論作家,他曾在紐約出版了一本《文學與政治》,例舉多位歐亞作家的作品,來剖析政治對文學的壓力及文人筆端可能發揮的影響力。史卡特十分稱道王藍的《藍與黑》,認為作者極技巧地將政治及史實與故事緊扣在一起,不但提高了故事的懸疑性,更生動反映四○年代中國歷史非常時期的燁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