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帝國主管單位奏報:尊稱曹操祭廟為太祖,曹丕(一任文帝)祭廟為高祖,現任帝(二任)曹叡祭廟為烈祖。這三位稱「祖」的祭廟,萬年萬世,都不拆毀。曹叡批准。
儒家學派在封建政治中一項最煞有介事的文字遊戲,就是「諡法」。大傢伙──不論他是帝王、貴族、大臣,逝世之後,依據他生前的功業事蹟,給他一個恰當的綽號,用以表示不同凡品。
小民沒有資格享受諡法的榮譽,有些知識份子實在忍耐不住時,偶爾也給他所尊敬的人一個綽號,但只能稱為「私諡」。
綽號(諡號)不見得全是美稱,也有些是惡稱。希望當權派畏懼身死之後的惡稱,而不敢有所惡行。不過,結果卻大出意外,死者即令壞蛋加三級,兒子登基後,誰敢提出惡稱呢?漢武帝劉徹便是一個例證,夏侯勝只作溫和的反對,便被逮捕下獄。
所以,只有名不副實的美諡,而沒有名實相副的惡諡──當然也有,那些亡國之君,只好任由戰勝和革命成功的人擺佈。
曹叡因為沒有兒子,所以不僅畏懼惡諡,還畏懼他的祭廟因為「親盡」之故,而被後世拆除,於是索性在生前安排妥當,親自擬定妙不可言的綽號,並確定萬世不遷,這可謂創舉,使諡法原始意義,更徹底喪失,成了純粹無聊的自娛,猴急之情,掩飾不住。
孫盛責備說:「主管官員在這件事上失去正常!」
這豈跟主管官員有關?如果不是曹叡親自下手,主管官員便是吃了豹子膽,也不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