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海洋酸度迫害生態環境的解決之道,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明炤表示,海洋生態的保育要從「降低二氧化碳」、「減少海洋噪音」及「建立國人正確捕魚觀」三方面同時著手才有成效。
空氣汙染中的二氧化碳和工廠廢水的酸性物質,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而海洋生物研究進行時使用的聲納探測、漁船的馬達和螺旋等也會引起噪音,讓鯨豚難以群聚、產生困惑,「能避免就該盡量避免」。
捕魚觀念以七星岩為例,該地原有鼻鯛棲息,是潛水客的聖地,被漁民得知後,開始獵捕,生態遭到破壞,如果能像澳洲透過賞鯨鯊的方式,經濟效益會比捕魚高百倍,國人也應斟酌魚量的供需再進行捕捉。
不過,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暨研究所副教授沈建全表示,海水面積大,緩衝性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夠純,也並非經由加壓方式注入,要使海水酸度嚴重到釀成生態危機不容易,不需要過度擔心。
但沈建全也認同,溫室效應讓地球對熱能的反射力降低,保溫能力加強,使冰山溶解、海平面升高,造成天災釀禍的機率較過去高是不爭的事實,環境保育有其必要性。林明炤則替海洋生物發聲,指出現在不重視海洋生態,未來會更難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