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推廣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時,不斷對世界各國大聲疾呼環境保育的重要,強調地球資源耗竭所帶來的嚴重性,鏗鏘有力的語調讓人印象深刻。「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近年更成為各國耳熟能詳的名詞,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確保自然環境不被破壞殆盡成了當務之急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早在人類感受到生存危機前,「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已經早一步先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全球氣溫的上升不僅導致冰河融化、北極熊沒有家,就連住在大海裡的哺乳類動物也遭池魚之殃,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平衡。
以二氧化碳為例,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約有三分之一會被海水吸收,雖然有助於降低全球暖化的狀況,但二氧化碳也成為海水的主要汙染源之ㄧ;導致海洋中碳化物變多、二氧化碳殘留時間延長,對海洋物種來說是很大的副作用。
聯合國野生動物專家表示,溫室氣體效應已經使得海洋的酸度提高,這不只讓原本就已經存在的海洋噪音問題更加雪上加霜,亦使得海洋哺乳類動物彼此間的「對話」出現了「溝通困難」的窘況。國際保育團體指出,原因在於海洋噪音活動會導致海洋哺乳類動物出現聽覺迷惑,使得鯨魚無法透過低頻聲音的傳播順利找到配偶,繁衍下一代,以及找尋食物等。
南華大學通識教學中心暨環境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明炤解釋,隨著海水酸度的提升,水中聲音傳遞的範圍變遠,無論是大氣或大海中的聲響都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態平衡,當中最典型的受害者就是鯨豚。
大家都知道,鯨豚是以中低頻聲音作為同類之間的溝通方式,用來表明群體、所在區域的位置,就連鯨魚求偶也是用聲音來表達,尤其牠們的發聲很獨特,帶有抑揚頓挫的音調,因此當外來的聲音變成一種常態性的干擾,就容易讓鯨豚產生混亂和困惑,因而影響他們的生態,而這也是為什麼鯨豚保育團體一直呼籲要重視海洋保育的原因所在。
而不只是國際海洋汙染愈來愈糟,台灣也不例外。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表示,雖然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國,但海洋情況同樣也不甚理想,曾經就有學者將西岸的台灣海峽比喻為「醬油湖」,不但底部沉積物多、廢棄物也多,加上海水流動率不佳,更讓大海的自淨能力無法順利發揮。
而淡水河川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長年投入河川調查的陳義雄說,台灣有些淡水河川的汙染程度甚至已經高到連細菌都無法存活的程度,水面汙濁到讓人不忍目睹。他強調,無論是大海或河川都不是無底洞,我們不能把廢棄的垃圾都往裡面丟。
「人類不能為了一己之利而剝奪其他動物的生存權,」陳義雄語重心長地表示,地球只有一個,但物種卻很多元,人類不能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影響其他動物的生存,這不但不公平,也會影響整體生態系的平衡,到最後只會換來大自然反撲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