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民俗】竹編土礱

劉興欽/圖‧口述 林少雯/記錄整理 |2008.12.25
1371觀看次
字級

土礱,是台灣早年農家用來碾磨稻穀的一種器具,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土礱碾磨稻榖去除穀皮,叫著「礱穀」。穀子的外殼經磨擦剝離後,就變成了營養豐富的糙米,穀皮就叫「粗糠」,成了農家的燃料或餵養家禽的飼料。

礱,現在已成了骨董,尤其電動碾米機問世後,土礱就再也沒有人製造了。現在碾米廠的「土礱間」,都是電動碾米機,空有「土礱」之名而已。

古時候的礱,是就地取材用石頭打造的,因此以「石」為部首,稱為「礱」,也有用木頭雕製的,叫「木礱」。石材和木材當年都是就地取材,得來容易,可是製造起來卻相當費時費力,後來農民改用黏土、木片和竹子為材料加以編造,就叫著土礱,雖然也需要技巧,但是卻是簡單多了,而且土礱打榖子跟石礱一樣堅固耐用。

製造土礱,需要極為專業的技術,更需要有一雙巧手。土礱非常重,搬運不方便,從前的農家要編製土礱時,都是將師傅請回家中,供師傅吃住,直到土礱製造完成。

圓形的土礱分為上下兩座,外框是用竹篾編成的,編工相當精密,上下兩座接和的邊緣,還要編出幾圈可以剝離的外圈,以備磨擦面的木齒磨損時,可以剝去一圈,讓木齒露出,繼續磨穀。一段時間後,再磨損了,再剝去一圈,直到土礱再也不能使用為止。

外框編好之後,框內填入由紅黏土、煮熟的糯米和鹽水攪伴而成的內容物,還要盡力擠壓,同時,再將預先剖好的,木質相當堅硬,通常都是以木頭的中心所製成的長方形角材崁入其中。木角材要按一定的方向相錯地排列崁入,這是「土礱」磨穀的「木齒」,非常重要。

待紅黏土和糯米乾燥後,硬度與石材一樣堅硬,此時竹、木、紅黏土、糯米緊密結合,土礱就完成了。

上下座土礱之間留有磨穀的空隙和存放稻穀的空間,當稻穀從方形的漏斗孔中倒入,只要以人力轉動土礱上座,稻穀就會流入木齒中,不停碾磨,稻殼和糙米就由土礱下座的緣溝流出。

從前有一則謎語:「竹唇柴齒,食粟放米。」就是形容土礱有竹編的嘴唇,木頭製的牙齒,吃進粟,放出米。

編製土礱的技藝需要拜師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但是這即將失傳的技藝,連師傅都找不到,即使想學也沒處學了。

竹編土礱,現在只能在博物館或文物館才能見到了。劉興欽為這已失傳的手藝寫了這首打油詩:

竹編土礱好磨穀,

磨好白米好煮粥;

好粥孝敬老阿公,

闔家平安好過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